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28日至8月6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壮美边疆 青春聚力”星火燎原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深入东兴市、合浦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党史学习、边境调研、文化传承、儿童关爱、劳动助农等系列活动,从学、访、寻、绘、入五个维度深化爱国主题教育,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青春风采、聚青春之力。
学先辈: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传承。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前往东兴镇公园社区参观学习钟竹筠纪念馆、中共东兴支部、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东兴侨批馆。在钟竹筠纪念馆内,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生动再现了钟竹筠烈士革命斗争的壮阔历程。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对钟竹筠烈士苦难的童年、寻求革命真理......英勇就义共六个章节进行系统学习,对中共东兴支部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脉络。当同学们在听到钟竹筠暂且放下襁褓中的幼儿,踏上去远方搞革命的路,还有她在北海市西炮台刑区英勇就义的时候,大家的眼眶饱含深情的泪水。
“鲜血凝成兄弟谊,隔河辉映两丰碑”,实践团来到中越人民友谊公园,瞻仰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在中共东兴支部成立纪念碑前,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性观念。从革命先辈的斗争史迹,到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同学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仰,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团走进东兴侨批馆,一张张泛黄的纸片,讲述着一段段动人往事,寄托着一片片赤子深情。一封封侨批,诉说着真挚的爱乡之情,见证了深厚的爱国之心。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认识到“东兴汇路”作为中国侨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兴市海上丝绸之路和支援抗日救国历史的重要见证。

实践团学习国门大讲堂系列内容 何梓铭摄

实践团聆听钟竹筠烈士事迹讲解 何梓铭摄

实践团在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合影 何梓铭摄

实践团在东兴侨批馆前聆听讲解“东兴汇路” 何梓铭摄

实践团在公园社区参观学习的瞬间 何梓铭摄
访边境:情系国门口岸,厚植爱国情怀
竹山村与越南芒街隔海相望,中越界河——北仑河从这里出海,早在清朝,就在这里设置许多界碑,也是中国的海岸线与陆防线交汇的零点处,意义非凡。实践团探访了大清国一号界碑、广西沿边公路零起点纪念坛、山海相连地标广场等地,深入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一条独具特色的边关国门文化,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竹山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完成了一次心灵与历史的对话。
口岸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参观了东兴市一桥口岸和二桥口岸,详细了解了口岸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东兴口岸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是中国通往越南和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之一。站在雄伟的国门大桥,凝视庄重的1369(1)号界碑,经由口岸的高效通关通道,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成就。

实践团参观学习大清国一号界碑 何梓铭摄

实践团在山海相连地标广场合影留念 何梓铭摄

实践团参观学习东兴市一桥口岸 何梓铭摄
寻古韵:感受京族文化 共筑团结基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实践团走进京族博物馆,涵养精神力量。京族博物馆内展示有“临海而居”的京族人民的居住环境、民族服饰,有体现靠海为生”的京族人民拉大网、挑螺、挖沙虫等各种捕捞方法,还有展现京族特有乐器的独弦传情”等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短短几十年,曾经因海而贫的京族已成为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博物馆内,同学们与智能机器人互动交流,全方面了解京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在京族非遗展厅中,同学们欣赏了独弦琴演奏,旋律穿梭古今,从民族风情至流行风尚,演奏者技法娴熟,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博得现场赞叹连连。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现场学习互动,切身感受海洋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学们拍摄记录下在馆内的所见所闻所思,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京族文化,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实践团在京族博物馆参观学习 何梓铭摄

实践团与智能机器人互动交流 何梓铭摄

实践团学习京族非遗独弦琴演奏 何梓铭摄

实践团在京族博物馆内合影留念 何梓铭摄
绘梦想:关爱留守儿童 点亮希望之光
为了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实践团走进东兴市花溪社区,为社区的留守儿童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活动涵盖延安精神宣讲、国家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民族文化分享、航天知识科普、阅读分享。
实践团作为2024年全国大学延安精神志愿宣讲团,以一场题为“延安魂·东兴韵”的活动拉开序幕。在活动中,实践团不仅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理论宣讲,还通过生动的故事分享和激昂的《回延安》朗诵,将延安精神的火种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小朋友们用心裁剪着爱心手环,通过手工制作,深化了他们对这份精神传承的理解。实践团依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民族文化分享、阅读分享等主题活动,旨在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远离违法边缘;促进多元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在航天知识科普环节,实践团巧妙地融合了航天宣传片欣赏、英雄事迹分享、创意编程挑战和前沿科技互动,为孩子们勾勒出一幅幅科技的画卷。在课堂上,明星“小航”机器人成焦点,它不仅热情打招呼,还展示了动感舞蹈与模拟游泳技能等,引得小朋友们惊叹连连。随后,在实践团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水火箭。当他们屏息凝神,注视着自制的火箭腾空而起,那一刻,航天精神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绽放。

实践团在花溪社区开展“延安魂 东兴韵”主题宣讲 何梓铭摄

实践团和小朋友们一起朗诵“回延安” 何梓铭摄

实践团给小朋友讲解水火箭的制作原理 何梓铭摄

实践团与小朋友们精彩互动瞬间 何梓铭摄

实践团在花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合影 何梓铭摄
入田间:探索红薯产业 助推乡村繁荣
产业兴则乡村兴,8月5日,实践团来到合浦县闸口镇大岭村,清晨,同学们走进红薯地,与村民一同挖掘红薯,学习分拣大小果,体验农事的辛劳与喜悦。倾听村民心声,领悟红薯这高产作物对乡村经济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丰富了粮仓,更开启了产业链条的繁盛,为乡亲们铺设了就业之路。
午后,实践团参观田寮洞黄福记月饼厂生产工坊,见证了传统与现代工艺融合下的红薯月饼制作过程。在与月饼厂负责人的深度交流中获悉,红薯月饼秉承天然之道,摒弃一切添加剂,成就了其久放不硬、入口即化的特点,市场价格也相对较高。创新就是发展,更是财富,月饼师傅研发的紫薯芋泥雪媚娘月饼,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食品产业的博大精深,立志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

实践团和村民一起分拣红薯 张莉萍摄

实践成员向村民了解红薯收成 张莉萍摄

实践团调研红薯月饼的制作过程 张莉萍摄

实践团在商场调研红薯月饼销售情况 张莉萍摄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落下帷幕,回想起之前学习的一篇文章《习主席点赞我们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实践中再次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物联网专业大学生,我将更加坚定信心,持续深化“小航”机器人的研发工作,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人受益于我们的科技成果。”实践团负责人黄健曦说。实践团通过学党史、感党恩、悟思想、办实事,点燃爱国情和报国志,在边疆地区谱写青春新篇章。本次活动,为同学们实践锻炼、磨炼意志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