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黑陶承古韵,济医学子探新知
拥山观岚,揽海听涛。日照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岱青海蓝间沉淀着中华文化,一砖一瓦里讲述着历史故事。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将最古老的陶文刻在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大口陶尊上,缔造着日照黑陶这张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为揭开黑陶的神秘面纱,弘扬中国非遗文化,7月16日,济宁医学院“‘药’约盛夏,一路沿‘习’”服务队拜访黑陶非遗传承人卜广云并赴“广云陶艺”黑陶博物馆参观学习。
伴随着缕缕茶香进入接待室,黑陶非遗传承人卜广云迎面走来,或许正是此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黑陶非遗的历史走进服务队员的眼前。
探秘黑陶历史,寻根龙山文化7月16日上午,服务队员紧紧跟随黑陶非遗传承人卜广云的脚步,踏入博物馆大厅。“黑陶,是古老黄河流域文化的生动代表,是‘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尤物’,随之形成的龙山黑陶文化发迹于四千五百年前,是齐鲁文化的源头。”耳边,卜广云老师的讲解娓娓道来;眼前,展厅内灯光柔和、展陈有序,那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黑陶工艺品正吸引着服务队员的目光。伴随着讲解,服务队员被黑陶混合岁月沉淀与工匠汗水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开启了对黑陶文化深度探索的旅程。
回眸山东黑陶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自然要提及军旅雕塑家仇志海先生,而仇先生正是卜广云的师父,是研究传承黑陶文化的先驱,在黑陶创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卜广云承师恩,为发扬传承黑陶文化,打造了黑陶文化中心,现已收录作品五百余件,其中著名的便有仇志海先生的《鞠躬尽瘁》,“抓取了周总理清癯的脸庞和睿智的眼睛,展示了人民公仆的精神气质,真的是‘而今举世淡玄影 , 艺圃新扬黑旋风’”,矗立于这件作品前,服务队员发出感叹。
在参观过程中,一件形似母亲怀抱孩子的作品再次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不同于大部分艺术品古色古香的韵味,这独特的造型寓意打破了队员们对传统艺术品的认知。据了解,这件作品名为“拥抱”,寓意着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终将统一。在卜广云的介绍下,服务队员聚焦作品的底部,定睛一看,竟是中国地图!从这件作品中,服务队员深深感受到手工艺者手里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件寄托着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品,它所内含的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数十年来,卜广云不断将家国情怀融入黑陶艺术,不断用千年匠心奏响“泥与火之歌”,赋予黑陶全新的生命力。
随后,服务队员参观了日照黑陶取之于泥、淬火而生的加工场所,亲眼目睹了泥土塑形、软刻、硬刻、金丝描边等工艺,精雕细琢、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法让人赞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更让人心生佩服。“日照黑陶的制作艺术,精于泥与火的交融”,卜广云向服务队员介绍道,“严选陶土后,烧制尤显匠心,而此过程需要陶匠凭借丰富经验与对土性的透彻理解,精准掌握火候,才能孕育出非凡之作。”正像一抔抔泥土经千揉百转、一窑窑泥坯经烈焰涅槃一样,黑陶手艺人也在经历着一次次冰的考验、火的淬炼,努力让黑陶艺术之路在古老与现代、继承与发扬中不断延伸、发展。
图为博物馆收藏的黑陶作品“拥抱”
图为日照黑陶传承人正在雕刻
图为黑陶传承人正在选取优质陶土
泥塑手中生巧,陶艺心中传承随着参观的深入,服务队员有幸体验了黑陶制作的一种技法“泥条成型法”,即用粗细一致的泥条,层层盘叠垒集成所需要的形体。通过自由弯曲泥条,创作者可以施展才能、抒发情感、表达意念。在卜广云的专业指导下,队员们亲自上手,双手沉浸在泥土之中,与之对话,感受泥土的顺滑与韧性。
“我们日照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灿烂的文化,这么好的传统,到我们这一代肯定是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的”,面对日照黑陶的传承难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卜广云老师深知任重而道远。责任使命延续千古,在一代又一代黑陶传人的肩上,服务队员看到日照黑陶岁月留芳,华彩依旧。
图为卜广云老师指导操作
图为服务队员作品展示
点燃非遗烛火,拼凑灿烂图景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如今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黑陶文化这一“原始文化瑰宝”正厚积薄发,逐渐成长为一项大产业。
在传承方面,服务队员得知日照黑陶提倡集体式传承,即每位艺人都带徒弟,平时也会组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习,为未来储备传承非遗文化的力量。并且,近年来,日照市高度重视黑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东夷文化研讨会、建设东夷黑陶博物馆等方式,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图为服务队指导老师与卜广云交流
五千年前的制陶技艺,在岁月长河中流传至今。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研究、传播弘扬具有独特优势,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珍宝传承发扬下去。“‘药’约盛夏,一路沿‘习’”服务队也将把在黑陶博物馆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带回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志愿活动中去,以实际行动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普及,帮助更多人了解并重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