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和煦温暖的季节里,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实践队的成员一同走进山东省东营区红光新村开展实地调研采访,我们亲眼见证了渔旅融合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体会到了这一发展模式对渔民生计韧性的深远影响。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东营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渔业一直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渔民们世代以海为生,勤劳勇敢,形成了独特的渔文化。走在渔村的小巷里,海风轻拂,鱼腥味与咸湿的空气交织在一起,仿佛能嗅到历史的味道,感受到渔民生活的艰辛与坚韧。我们的实践活动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切身进入渔村体验渔网修补,参观特色民宿等。
渔旅融合,新生机初现。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我们逐渐了解到东营市在推动渔旅融合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成就。政府和企业携手合作,通过发展休闲渔业将渔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为渔民们开辟了新的生计之路。我们亲眼目睹了渔民们从传统的捕捞和养殖向休闲渔业转型的过程,体会到了渔民传统捕捞的辛劳,也了解渔旅融合的优势所在。他们不再仅仅依赖海洋的恩赐,而是学会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比如,有的渔民将自家的渔船改造成观光船,带领游客出海观光、体验捕捞的乐趣;有的则利用自家院落,打造特色民宿,让游客在体验渔家生活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海鲜美食。
图为红光新村特色民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泽奥 供图
渔旅融合,让古老渔村焕发新生。渔旅融合的发展,对渔民生计韧性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它拓宽了渔民的收入来源。传统渔业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收入不稳定。而渔旅融合则为渔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使他们能够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都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这种多元化形式让古老渔村焕发新生,吹暖了渔民的心,也引来了远方的客。渔网织就的不只是生活,更是希望与梦想。渔舟唱晚,游客笑语,一幅幅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让海洋的故事更加动听,让渔民的生活更加多彩。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交流渔网修补使用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翟雨菲 供图
渔旅融合,渔民安居乐业。渔旅融合促进渔民技能的提升,增强渔民文化自信。不只是限于海上技能,旅游接待等新技能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渔民的个人素质,也增强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而渔文化是东营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渔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通过渔旅融合的发展,渔民们有机会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渔家才艺和渔文化成果,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不仅让渔民们感受到了自己文化的价值,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图为村民向实践队员讲述村庄发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翟雨菲 供图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渔旅融合对渔民生计韧性的积极影响。它不仅是一种经济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迁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渔旅融合让渔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未来,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多更好的方式来推动渔旅融合的发展,为渔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前景,也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东营的渔旅融合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却充满了希望和生机。它让我们看到了渔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勇于创新的勇气与智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东营的渔旅融合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而我们也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通讯员 翟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