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湖北黄石调研
浙江大学 文学院 博士 马艺萌 (供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国之大者”,浙江大学黄石社会实践团成员在暑期赴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黄石市档案馆、湖北理工学院、大冶市南山头革命纪念馆、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华新水泥遗址、源华煤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中信泰富特钢党史馆等地开展以“学习工业发展史 砥砺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在红色寻访的过程中进一步梳理黄石工业自建国以来的两大成功转型。
黄石社会实践团赴 “大冶南山头革命纪念馆”调研学习
一、湖北黄石由工业产业向文化产业的成功转型
1.矿山旧址转变为红色教育产业
黄石是一方红色的土地,有30多万英雄儿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众多革命遗址遗迹中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红色文化历史根脉深厚。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黄石这片红色的热土,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深情的关心、关注和关爱。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矿山旧址)就是由工业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的典型之一。 公元226年,吴王孙权开采铁山铜铁,制造刀剑,拉开铁山开采的序幕。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皇刘裕和隋朝的隋炀帝杨广都在此采矿,设炉冶炼,铸钱币,造兵器。宋代岳飞也在此铸造过“大冶之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黄石地区设“兴国冶”,铁山是“兴国冶”的主要矿石基地,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明政府因全国铁产量过盛,下令关闭各地官铁冶,此后的几百年间,铁山铁矿石的官方开采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近代以来,大冶铁矿是中国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0年开办。1896年盛宣怀接办后,开辟得道湾狮子山矿区,矿石年产量由1万多吨增加到30多万吨(后增加到60多万吨)。1924年,汉冶萍公司将大冶铁矿与大冶厂合井,成立大冶厂矿管理机构,矿石产量再次提高。
1923年1月,大冶铁矿矿工举行的下陆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以胜利结束的大罢工,为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提供了组织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大冶铁矿是见证侵华日军疯狂掠夺中国矿产资源的第一家铁矿山,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历史底蕴。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铁山,12月在石灰窑成立掠夺机构“日本大冶矿业所”,在铁山设矿业部,驱使1万余名劳工大肆掠夺大冶铁矿的矿产资源。大冶铁矿从1893年提产到1945年,共生产铁矿石2100多万吨,被日本掠夺走了1500多万吨,占总产量的71.6%。
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大冶铁矿视察,指示矿山要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一矿变成多矿。1969年10月19日,董必武副主席又到大冶铁矿视察,要矿山以开发矿业为主。经过多年开采,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形成落差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边坡。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代伟人的关怀下,大冶铁矿在着力改革采矿技术的同时,做到了保家卫国、文化兴矿,承载了中国近代工业之路的漫漫征程,实现了由工业产业向文化产业的成功转型,促进了黄石红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工业遗址转变为特色旅游产业
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黄石着力将工业遗址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形成了包括我国采掘时间最早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的大冶铁矿露采遗址、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摇篮”的华新水泥遗址、体现我国煤矿采冶技术的源华煤矿遗址在内的“四大”工业遗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该遗址被发现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遗址得以永久保存,彰显了中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曾先后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充分利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文物资源,黄石市委市政府投资新建了黄石博物馆,随后又在春秋时期采矿遗址上新建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这是继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遗址之后兴建的第三座遗址博物馆。
黄石社会实践团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调研学习
大冶铁矿露采遗址是中国最早聘请外国专家运用地质科学勘探发现的一家大型铜铁矿床,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是湖北省国家AAAA级景区。
华新水泥厂旧址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已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该遗址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萌芽到现代的历史进程,填补了我国近代水泥工业遗产保护的空白,是功能建筑与设计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水泥行业的教科书。
源华煤矿是黄石市的“百年企业”,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后来的黄石煤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源华煤矿旧址也成为了黄石市的第一批工业遗产。
此外,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属于亚洲最早的钢铁煤联合企业。该厂的冶铁高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钢铁冶炼炼炉,被誉为“亚洲第一高炉”,填补了我国近代早期钢铁工业文物保护中的空白,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石工业遗址的成功转型,不仅谱写了黄石千年的工业辉煌史、还形成了独具城市特色的工业旅游新地标。
3.矿冶资源转变为矿冶文化产业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黄石人民在历代的矿冶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矿冶文化,使黄石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矿冶文明之都”。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就是该地矿冶文化的集中体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黄石矿冶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矿冶历史记忆的珍贵宝藏。
大冶铁矿也是黄石矿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冶铁矿在建国后始终走“科技发展”之路。20世纪50年代初,用物理探矿进行钻探,找到尖林山潜伏矿体;70年代,应用现代力学原理稳住了世界第一高陡边坡;80年代初,实施弱磁和强磁技措工程,解决了采场深部原生带中混合矿选别难的问题。20世纪末,大冶铁矿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明二等奖12项,四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项。进入21世纪,共开展科技研究项目34项,科技攻关项目159项。1960年,大冶铁矿成为全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
大冶铁矿在科学有序开采资源的同时,以创新科技驱动发展,降低对矿产资源依赖性,改造落后高耗能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工业文化替代产业,促进了黄石矿冶文化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矿冶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密切相关。黄石以矿冶文化为载体,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打造有创意、可持续的文化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让矿冶文化成为黄石经济繁荣的新动力、新引擎,从而推进该市走上了一条由依赖资源立市到依托资源创业的文化转型之路。
黄石在牢牢守护城市工业文明根脉的基础上,找准城市的文化定位,大力发展红色教育产业、特色旅游产业和矿冶文化产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实践中继承文化、创造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保驾护航。
黄石社会实践团赴中信泰富特钢党史馆调研学习
二、湖北黄石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成功转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省黄石市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1.关停老厂 拆除旧桥
工业是黄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老工业企业带头作出牺牲,为构建和谐美好的新黄石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石的煤矿资源历经百年开采,资源日益枯竭、企业陷于亏损,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势在必行。1995年起,经湖北省煤炭厅同意,道士洑、胡家湾、源华等煤矿矿区开始陆续停产,至2015年,城区的东井煤矿和袁仓煤矿彻底关闭。乡镇集体和个体私营的河口镇龙山、石龙头、章山等9座煤矿、原西塞山乡和黄荆山乡各1座煤矿也全部关闭停产。煤矿矿区的关停,有利于促进黄石工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发展。
百年华新发展壮大后,为奉献给黄石人民一片净土,在2005年一次性关闭了三座年产百万吨的老窑。2007年12月,为解决黄石大道拥挤难行的路况,黄石市政府拆除了横跨黄石大道近半个世纪的红旗桥,拓宽了城市可利用空间。
煤矿矿区和华新老窑的关停、红旗桥的拆除,既是老工业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必经之路,也是黄石向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转变的重要一环,体现了黄石市政府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坚定决心。煤矿矿区、华新老窑和“红旗桥”都是黄石当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将成为华新员工和黄石市民心中永不消失的历史记忆。
2.稳定全局 科技创新
1961年5月,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在湖北省长张体学等人陪同下来大冶冶炼厂视察,对环境污染十分重视,为黄石后来开展烟气制酸和其他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从1964年4月开始,大冶冶炼厂中心试验室对通过静电收尘提取转炉烟灰中的有价金属展开试验。中心试验室的科技人员总结出用湿法、火法联合作业的工艺流程,从烟灰中回收铜、锌、铅、铋、镉等金属。1965年8月,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1966年1月,经试验证明,湿法、火法工艺流程完全符合正式生产的技术要求。1974年5月,新电收尘已达全国领先水平,被冶金部定为样机工程。1975年,反射炉新电收尘正式投产,冶炼回收率由投产前的95%提高到97%,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科研课题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金属冶炼系统最早设计施工时,大冶冶炼厂就通盘考虑了冶炼尾气二氧化硫的回收利用。1966年1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大冶冶炼厂粗铜生产能力扩建为年产50000吨,同时建设相应的硫酸车间。1969年5月,大冶冶炼厂成立硫酸工程建设指挥部,7月工程破土动工。1970年4月,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来到大冶冶炼厂,传达了毛主席“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的最新指示。同年8月,经过历时13个月的会战,由我国自行设计、自己施工的新型热浓酸洗涤制酸第一系列在大冶冶炼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100%硫酸6956吨。1973年10月,硫酸第二系列工程破土动工,1975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至此,转炉烟气供两个系列制酸,硫酸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3万吨。
新技术的创新突破,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厂区重现蓝天白云,空气不再刺鼻难闻,职工群众和周边居民安居乐业。
3.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
1985年,黄石工业在当时科技水平并不完备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尽力做到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利用冶炼水渣作为制作水泥的参合料、将冶炼废渣回炉重炼、用煤灰渣制砖等。同年,黄石工业冶炼渣产量为45.97万吨,综合利用量34.53万吨,粉煤灰产量为25.30万吨,综合利用量6.41万吨,化工渣产量为1.63万吨,综合利用量0.6509万吨。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多年实践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的。黄石大批老厂的及时废止淘汰、在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时党中央领导人的运筹帷幄、黄石政府和人民对科技革新的冲劲干劲,无一不彰显黄石当代工业对可持续发展工业模式的推动作用,蕴含着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
“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黄石当代工业史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的位置。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要以史为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科技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部署助力。
致 谢
特此感谢黄石市经济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市档案馆、市博物馆、市文物保护中心、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大冶有色、大冶特钢、华新水泥、黄石工矿集团、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相关工作人员为本文提供详实的一手调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