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寻访昆曲故乡 感悟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3-08-0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寻访昆曲故乡 感悟文化传承
2023年7月16日,我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星火成炬,丹心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积极参与团队开展的“‘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中国式现代化实地调研采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利用暑假时间,走进昆曲发源地千灯古镇,开展有关昆曲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实践,希望能够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图为游客在顾坚纪念馆欣赏昆曲评弹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查嘉丽 摄
 
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源于600多年前,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中被誉为“百戏之祖”。明清两代,更是盛极一时。虽然到了清末民初,也曾一度式微,但昆山人对“水磨调”的情愫却从未割舍。如今,昆山更是不遗余力守护、传承、发展,让古老的“百戏之祖”焕发新光彩。不论是政府建设,比如昆山当代昆剧院打造昆曲茶社、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随处可见的昆曲小剧场,还是个人自发宣传,比如六十岁自学昆曲,义务开办“小昆班”的“昆曲奶奶”徐允同,选择将昆曲融入流行音乐的二十多岁的“昆曲小伙”王蒲实。精彩纷呈的昆曲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图为在顾坚纪念馆学习昆曲知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礼瑶 供图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当我来到千灯古镇古戏台时,正赶上一出昆曲表演。刚一落座,奏乐声便响起,表演的正是节选《牡丹亭·惊梦·拾画》。动人心弦的配乐与台上演员配合得天衣无缝,当杜丽娘从门帘入场那一刹,仿佛莺啭鸟啼扑面而来。她的身段、步法、手势引人入胜,恍惚间满园的春色在眼前铺开;她的嗓音清冽干净,让人惊叹,如舞美般极其简单,却又恰恰暗合“一生爱好是天然”的人物形象。而柳梦梅游园时,脚下一滑的动作把一个痴书生演出了十分可爱;几步身段更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实实在在凝练于那举重若轻的几步之中。

图为昆曲表演《牡丹亭·惊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查嘉丽 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汤显祖的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表现出的真挚而又炽热的爱情主题,更是直接触及到了情与理的冲突,梦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不仅仅是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也是不懈奋斗的我们对于美好理想的呼唤,更是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呼唤。这种不同时代的个体对永恒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图为昆曲表演《牡丹亭·拾画》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查嘉丽 摄
 
“昆曲无他,唯一美字”,昆曲无疑是美的,她美于情真,美于意切,美于曲的婉转,美于词的绮丽。正如中国之美,美得凄凄切切,美得娓娓道来。600年来,五尺高台,那教人柔肠百转、心灵震颤的曲词,一字一句,唱出了风花雪月,道出了人生百态。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昆曲凭借自身的雅致意蕴摄人心魂,给予了我们最温柔的慰藉。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更多人关注昆曲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昆曲在新时代的“良辰美景”中“姹紫嫣红”。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只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通讯员 查嘉丽)
 
作者:查嘉丽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探寻昆曲余韵,品味古典魅力
  • 探寻昆曲余韵,品味古典魅力
  •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星火成炬,丹心筑梦”暑期实践团队的成员于7月16日走进千灯古镇,探寻古镇里的昆曲余韵。
  • 08-01
  • 红色文化向心出发 筑梦童心携手同行
  • 我有幸参与了在乡村小学支教英语的活动。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希望、坚毅和无限的潜力。同时,我也深刻领
  • 08-01
  • 暑期“三下乡”红色传奇队:从红树林到荔枝村
  • 安徽学子三下乡:走进烈士陵园,赓续红色文化
  • 地铁横纵东西,百姓便捷生活
  • 地铁横纵东西,百姓便捷生活
  • 在地铁站及周围采访了准备乘坐地铁的乘客,路过地铁站的路人路人,纳凉区休息的人和地铁站周围的摊贩对于地铁的乘坐感受,地铁对自己出
  • 08-01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