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西华师范大学“六位一体”资助政策,深化资助育人功能,扩大学校资助政策覆盖面。7月,由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的暑假社会实践队深入阆中市治平乡和思依镇,实地走访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受资助情况和现阶段的真实需求,为他们带去温暖与关怀。
走访入户,传递关怀。实践队队员与任同学提前联系并获悉具体的家庭住址后,在阆中市学生资助中心的协助下乘车前往阆中市治平乡中心校的任同学家中,近距离了解其家庭情况。首先,实践队员为任同学讲解了国家和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包括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政策。针对任同学不太清楚的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方面,实践队队员做了详细讲解,并介绍了一些社会资助相关项目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条件。在宣讲资助政策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资助政策的了解与接受程度不一样。如何因人制宜,把资助政策深入浅出的宣传深入民心,是我们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为任同学讲解资助政策。
如何提高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是资助育人工作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团队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同学其家境良好,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的自述理由不符,且存在有部分学院班级在申请程序和申请流程方面不规范的情况。而在另一方面,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亟待更为全面的、具体的、深入的帮扶。不管是从物质资助上,还是从学生身心健康、语言表达、交流沟通、专业技能、职业规划等方面上,都需要确立和制定更精准资助计划,都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循着胡同学提供的地址,实践队一路颠簸,绕弯错道来到学校贫困等级为特别困难的胡同学家里。虽然贫困的等级有三档,但其实困难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不是这三个等级能概括的。一纸之言,言之有尽;亲历实况,感受良多。带着精神疾病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胡同学家庭纵使如此艰难,但她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积极进取。所谓资助育人,既在资助,也在育人。除了对现有的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学工部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范老师也深切关心胡同学在校的生活问题,同时也向胡同学介绍了我校的临时困难补助政策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并鼓励胡同学积极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减少家庭负担。学校的临时困难补助政策主要用于帮助我校学生包括其家庭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性、临时性、特殊性经济困难,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顺利渡过难关的一项资助政策。从胡同学同学听到临时困难补助的反应来看,她对学校资助政策的了解也还不是很清楚,这也从侧面反应出,资助政策的宣讲亟待扩大覆盖面和细化。

图为实践队为胡同学讲解学校奖学金政策。

图为实践队在胡同学家中。
实践队的走访调研短暂而又充实。我们在阆中市不仅目睹了这片川北之地的自然风光,还感受到了学生与家长那真挚的热情。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在这里看到的师大学子的艰苦生活,被他们的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折服。但实地走访是不会结束的,它是一场长途“马拉松”;在一届又一届的走访活动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为受资助的同学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