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陕西省乡村旅游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宝鸡市凤县红花铺镇永生村开展实践活动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贯彻这一理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陕西省各区县开展“走进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旅游”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3年7月19日前往永生村开展暑期三下乡“赴永生村乡村调研旅游资源 ”主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四名实践团成员参与活动。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抓住历史和政策机遇,必须抓紧本村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活动伊始,团队就如何开展好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进行了充分讨论,实践前期做了大量的信息收集工作,为后期实地调研夯实了基础。成员深入农村,先后前往了村委会,村史馆,乡村人家和民宿,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与村民、村委会管理者、民宿老板和游客交流询问来了解永生村。
永生村原名长桥村,1967年为纪念因救村民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孙永生更名及沿用。永生村地处秦岭“花谷”重要节点,紧邻荷塘月色。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94户752人,耕地1176亩。获取了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公示名单等荣誉。
提到旅游,大家可以自然地想到当地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基础。永生村的绿色覆盖率高、生活节奏慢,有“长寿老人”“荷塘月色”“长桥水街”等旅游项目,完全符合乡村旅游的基调。但乡村的基础建设较差,不利于吸引人们来旅游。对此,讲到为改善永生村的设施,2005开始了街道的建设,2007年进行了重新的修缮,现今永生村的街道已经“改头换面”,村里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习近平总书记也就此村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见,永生村在自然环境方面的优越,现今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使永胜村的环境更具吸引力。
永生村不只在环境方面有改进,同时注重历史传承、文明建设和村民教育。永生村建设了村史馆,用来记录和展示永生村的历史。村史馆大门的两侧写着“崇德善 永生救民 彰显人间大爱 傍山水 长桥连栈 历经古道沧桑”,可见永生村的格局。在村史馆中,有村中的有德之人、贡献之人的图片和介绍,不仅能延续村历史,还能增加人们的正能量、提起奉献积极性;有各种票证,作为时代的缩影;有荣誉墙,增加村民自豪感;还有农耕、照明、桌子等多种工具和培育家风的教育。全方位、多领域地介绍永生村,展示永生村,教育永生村村民,宣扬永生精神。
永生村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村书记说,永生村建有爱国教育基地和烈士陵园,对维护国家主权,培养爱国教育有重要意义。村民告诉采访者,村里许多的老红军,还有很多参加了抗美援朝,是真正的又红又专。
永生村做到了总书记指出的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当然,永生村有许多的不足和改进之处。比如,在采访中,有这个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对您的生活有影响吗?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永生村的村民很多都回答了“没有”。这个回答可能有不观察生活,变化的渐进性等方面的影响,但还是说明了村民生活改善的缺乏。通过深挖原因发现,村民感觉没什么影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比明显,现代社会互联媒体发达,人们了解社会的渠道丰富,通过对比自己与其他人的生活,自然会有落差。其次,旅游有淡季、有竞争和黏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就使游客在村里的消费少,从而村民的收入自然就少了。希望在未来问到这个问题时,村民能自然地回答“有”。
通过三下乡,我们知道了永生村村民生活的艰辛,明白这个社会仍然需要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努力去改变。希望永生村充分把握自身资源,继续加强文化和文明建设,坚持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具有特色的永生旅游。 (文/张西燕 图/雷珂馨)
时间:2023-07-19 作者:张西燕 来源:实践及网络 关注:
- 传承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为探寻广东潮州大吴村的非遗泥塑文化,了解大吴泥塑文化传承现存困境,提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方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新韩路护江队
-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