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潮绣文化,点亮青年时代风采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潮州考察,广东之行第一天,总书记先到了位于粤东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他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2022年7月7日至7月17日,我跟随广州新华学院领“绣”之路社会实践队前往潮州市湘桥区牌坊街进行非遗潮绣的调研活动。
  只有双脚踏上了这片土地,方能理解到古老、雅致、丰富的潮汕文化,才知道南宋诗人曾伯的“潮人百世称名州”也并非妄言。独特的岭南文化在对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兼容中,从己质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碰撞和比较中,进行筛选,取他人之长融于己,从而产生一大批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精品。潮绣便是岭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中,我不想错过了解这座古城的每一个细节,我随着实践团队走访了李淑英老师的绣庄,宋忠勉老师的绣庄,参观了名瑞艺术馆,潮州博物馆,韩文公祠,涵碧楼等调研地点。行程很多,每个地点都有特殊的意义,每个地方都学到了新的知识,每天的输入让我对潮绣、对潮州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对这片土地更加好奇,更加热爱。
  当我第踏进李淑英老师的绣庄时,我对潮州的这种老式建筑充满了好奇,不同于北方的宽敞大院,这里的“四点金”房屋相接,左右对称,紧凑简洁,狭小方正的天井位于中庭,房屋装饰精美,书上说的“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就是这样的吧。来到二楼,看到老绣工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刺绣,她们都上了年龄,佝偻着背,旁若无人的专注着自己手中的针。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中,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敬而远之,人才匮乏,让这些老绣工不得不继续奋斗在这里,对她们的敬佩中不免又生出几分悲哀。看到她们的身影,我知道我们此行的意义远远不是了解潮绣这么简单了。
  当我来到宋忠勉老师的工作室时,看到他的绣庄不仅有传统的佛堂、祠堂的装饰绣品,还有老师不断尝试创新的礼服、婚服、手提包等工艺绣品。盘金索银,挑红绣绿,一针一线,千丝万缕,一幅幅巧夺天工的潮绣精品,凝聚了刺绣艺人的智慧和辛勤。非遗不应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标本,而应是“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技艺。潮绣也不该被束之高阁,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潮绣,我们决定亲身体验潮绣。从设计底稿开始,我们结合了专业特色,利用中文人擅长的书法完成了底稿创作,确定好底稿内容后,用电脑软件进行二次创作,调整细节部分,我们的队员各抒己见,反复修改,也认真向宋忠勉老师请教线稿修改建议,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底稿做出来后,经过打印线稿、配色、上绷、拓印针稿等一系列工序,我们开始跟着老师学习刺绣,我们的作品主要采用钉金绣法。虽然绣法简单,但对于我们这些从未拿过针线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刚开始绣的时候,我觉得我的手像从未现在这样这样笨拙,找不到针,扎到自己的手,扎完自己的手扎同伴的腿,绣了半天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眼酸脖子疼,一开始还会感觉到新鲜,但是绣了三天,取而代之的是无聊和疲倦,很难想象,这些绣工是怎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来的。她们有的只是普通劳动者,但是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住我们特有的乡愁而坚守着,守护着我们乡土不老的记忆。也是在亲身经历过之后,我才理解,非遗的传承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 
  当我走进名瑞艺术馆,在飞针走线间,感受潮绣精工出细活的魅力,倾听背后创作故事感受着潮绣的风格随着时代的更迭在不断变化。从“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到明清时期畅销海外。从七八十年代潮绣与中国画、油画、摄影作品等融合创作到现在不断创新的潮剧戏服和出嫁婚服。潮绣浮沉在茫茫历史长河中,创新于时代审美更迭间。我感叹于精巧华美的绣品,再想到前几天参观绣庄的时候看到现在潮绣人的现状,不禁为潮绣的发展捏了一把冷汗。
宋忠勉老师告诉我们,想要真正的了解潮绣,就要先了解潮州这座城市,于是,我们来到了韩文公祠。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地方会对一个人的崇敬达到如此地步。“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过去的王侯将相征战天下,能让江山易姓,但没有几个人让山河改姓,让老百姓铭刻在心的。韩江、韩山、韩木、韩山师范学院……无论是穿越城区的河流、巍峨高耸的绿山,还是枝叶茂密的树木,甚至是高等学府,任何来到潮州的人,都能感受到韩愈对这个城市的影响。潮州“韩愈现象”是潮州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独特文化奇观,更是潮州文化的精髓。在我们参观时看到其他的游客眼神里的光芒,在和他们交谈后从他们言语间感受到他们对韩文公的崇敬,我深深感受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带给这座城市的底气。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首先要巩固传统文化根基,而后才有更好的创新发展。追源朔本,传先人之文史,承先人之精神,是我们青年做好非遗的第一步。在一步步对潮州的探索之后,好像无形中对潮绣也多了新的理解。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十几年的求学之路,或许会有挫折,但真正的磨难从未与我正面交锋。大多数的我们都在安逸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当我们还在碌碌无为蹉跎光阴的时候,这些非遗文化还在困境中挣扎,而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怎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无动于衷,,我们也希望能够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些文化瑰宝,以青年人的视角,做真正有青年担当的非遗搭桥人。
  日月更迭,无数个时辰的积淀赋予潮人独到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流光易逝,每个普通人不舍昼夜地与时间相处并进,才得以传承、铸就出潮州非遗生生不灭的魂与骨。暑假的三下乡已经告一段落,不只是潮绣,回到家乡后,我也会多多关注家乡的文化,不负国家,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刘一畅)
 
 
 
 
 
 
 
时间:2022-08-21 作者:刘一畅 来源:刘一畅 关注:
  • 推动儿童性教育,你我在路上
  • 机电学院赴延安宝塔区红色革命纪念馆总结报告
  •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乡间采集显民风,童谣传扬在路上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