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支教的种子。那时候,我视它为纯洁的、伟大的“梦想”。
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仍能浮现出在那个炽热的、风扇从不停歇的夏天,一位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她在云贵山区支教三年的生活,讲那里巍峨绮丽的风景、善良可亲的小朋友、慈爱和蔼的乡亲。那一刻,她的眼里有光在闪烁,是我从未见过的光。也是这束光,带我穿过黑夜、觅见曙光,带我走向支教,走进西北,走进小朋友的心里。
我如愿通过了三轮面试,成为支教队的一员,原本以为通过这次“三下乡”支教活动,我可以踏上宁夏这片土地,可以近距离地和小朋友们接触、沟通、共度愉快而有意义的十一天。但有些遗憾,疫情影响,我们的课程不得不改为线上进行。
在语文课程的前期准备上,我选择了《圆明园的毁灭》作为主题篇目。一开始有些自我怀疑,这个主题会不会有些严肃和沉重?小朋友们真的愿意听我讲、愿意认真学吗?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尽量选择一些生动活泼但又不失严肃的PPT模板,通过一些小视频引入课题,吸引小朋友们的兴趣,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放在课程的核心内容里。我希望小朋友们可以在快乐学习的同时明白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损失和启示,也以此提升大家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2022年8月5日上午九点,准时上课。我有些期待,但更多的是紧张。当上课铃声播放完,小朋友们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率先和我打起了招呼:“阳阳姐姐好!”他们的嘴角弯弯,露出天真可爱的笑容,瞬间冲散了我的紧张和不安。“小朋友们好呀,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这节课。”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温暖和快乐。
课程进行的很顺利,我带着大家朗读课文、分析段落内容、总结课文主旨,到了问答环节,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即使有些较难的问题,他们也都能配合我一起探索文章、找到答案。
我一直在想,与其说是我自己克服了紧张,其实是小朋友们一步步带我走出紧张,是他们的一声声的“老师,让我来回答!”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在属于我们的“爱”与“被爱”中放飞梦想,筑梦云端。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欢快的下课铃声并不会带走小朋友们给我的温暖。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通过层层面试与小朋友们见面、相处。虽然我没有踏上宁夏这片土地,未能领略那连绵的山脉和蒙蒙的云雾,未能看到最远处的山峰与天空相融,但从小朋友们求知的眼睛里,我看见了不一般的纯澈、明朗和真诚。
我常常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有幸追寻恩师的脚步,有幸圆了自己的梦想,有幸为支教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有幸做了一回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学习一世,回首,有爱相伴。
愿我们一生仍似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