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起,疫情反复无常,和身边的人谈起当下的状况,大多习以为常,但不得不承认疫情给无数的人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不确定性。暑期临近,一则新闻被推送至大家眼前,“安徽省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4例”。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赴陶庙镇赵庄村暑期社会实践团被这不确定性绊住了脚步。
“现在皖北有疫情,为保证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决定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团队成员各自分散在自己的家乡开展实践活动,调研各自家乡的情况,地方相关的文化以及当地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等”实践团队长田蕙宁表示,还将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团队中距实践地较近的阜阳本地人共同组成小分队,以较少的人数,按照原计划调研和其他就地实践的成员共同开展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调研期间,成员每天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对实践队当日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拍摄纪录片,团队也会对整体情况做总结。同时,及时掌握参与社会实践每位同学当日身体状况、实践内容。
阜阳小分队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围绕〝振兴马铃薯之乡,规划马铃薯生长,振兴家乡回报家乡”这一主题,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考察,邴集镇大董村、邴集镇邴集村、陶庙镇赵庄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实践团通过在调研村庄开展座谈会,采访当地书记,学习感悟乡村振兴策略。切实做到传播正确的马铃薯种植知识,普及先进的马铃薯种植理念,并与大董村签订合作协议,将大董村作为团队的产学研基地。与多村领导的交流,使队员领悟到乡镇基层工作要借鉴优秀乡村治理思路,也汲取了振兴乡村的优秀经验。
与此同时,在家颍上县的杨湖镇汪李村的李婉琪,在当地住户的带领下对村子内的大部分农户进行了走访。走访得知,该地区大部分村民虽每年都会种植一定面积的马铃薯,但主要集中在冬季。该地区家家户户所种植的马铃薯主要为黄皮白肉、黄肉的个头中等的马铃薯,淀粉含量中等,口感偏脆爽。
通过在颍上县农业农村局的走访中,还了解到颍上西三十铺镇已经发展成了特色马铃薯种植基地,当地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马铃薯错季种植带来了优势,成为了颍上县最具市场潜力的产业之一。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中,实践团秉承接受现实、见招拆招、做好本分、团结一心的心态,积极响应防疫政策,迅速调整好状态,与团队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讨制订新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安排。团队做出的积极改变,使实践团不局限于原有调研地,更好地掌握各地区马铃薯生产销售情况,吸取优秀乡村振兴经验,“云游览”各地的山水人文,领略各地风土人情。收获颇多的本质是坚信形式在变,初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