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他们静态的眼睛

守护他们静态的眼睛
 

2022年7月,伴随着炎炎夏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盲之路”暑期社会实践如约而至。为了解南京市各地区盲道铺设及盲人出行情况,7月2日至6日,实践小队成员来到了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实地调研了各街道的盲道设置情况并同盲人群体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实践出真知,盲道建设任重道远
 
在走访了中华门、中山南路、上海路、太平巷、应天大街等主要街道后,小队成员发现路面上的盲道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盲道铺设不规范,许多路走到一段距离后盲道就突然消失,或者在台阶等标识不明显,中华门和洪武路的人行天桥甚至没有设置盲道。除此之外,盲道上的乱堆乱放现象也十分严重。绝大多数的盲道上经常停放着电动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或者摆放杂物,严重干扰了盲人出行生活。与此同时,小队成员注意到部分街道由于老旧,人行道上的盲道出现了些许磨损,容易辨别不清,会对盲人出行造成一定阻碍。而大部分地下通道和地铁口,由于设施较新,盲道保持着良好的完整程度。
小队成员仔细计算了秦淮区每条路段中的盲道铺设率和雷区个数,总结得出商业区、地下通道、公交站的盲道铺设率较高,而居民区的盲道铺设率较低;商业区,居民区的雷区数目较多,公交站,地下通道的雷区数目较少。其中,中华路和中山南路的盲道设置情况最好。
 
与盲人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了解盲人群体的内心世界,在实地调研盲道设施的同时,小队成员还在线下与几位盲人朋友进行了交流。
小队成员从采访的一位盲人女士口中得知,盲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使用的手机读屏功能并不够完善,没有覆盖全部操作;银行也没有专门的盲人自助服务,有部分业务只能让子女陪同办理;盲道形同虚设,出行还是要依靠自己和盲杖,凭借感觉和记忆在居住地附近的范围活动等。
 
行有所感,光盲路上我们在一起
 
盲人的交通出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盲道本应是给盲人带来便利,而如今大量非机动车占领盲道,使它形同虚设,不但没有发挥本来的作用,还有可能将盲人置于危险的境地。规范盲道设计和施工,加强盲道监管和宣传力度,消除侵占、损坏盲道的现象,让盲道能真正成为视障群体静态的眼睛。
 
 
 
时间:2022-08-16 作者:萧木 来源:个人写稿 关注:
  • 推动儿童性教育,你我在路上
  • 机电学院赴延安宝塔区红色革命纪念馆总结报告
  •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乡间采集显民风,童谣传扬在路上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