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冥漾望石矶,怒涛高拍入石弋。飞帆渺渺和云水,岛屿青青日落时。”青岛市依山傍海,坚实的海滨城市基础催生出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近日,中国海洋大学“琴岛风声”暑期实践调研队前往青岛市市南区、崂山区,深入民俗博物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和线上调研双重结合的方式,了解“海洋强国”战略下青岛市海洋文化的发展情况,同时积极宣传青岛海洋文化,以促进青岛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文化精品助推经济新发展青岛市是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其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旅游观光。漫步在市南区的奥帆中心,海风吹拂着游客脸颊,也带来了远处帆船返航的消息。作为2008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青岛如今已经成为亚洲地区举办国际帆船赛事最多的城市,“帆船”经济已经成为青岛市海洋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依靠优越的帆船文化优势,青岛市政府设立“帆船周·海洋节”这一文化品牌,依靠帆船文化带来的巨大国际影响力,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文体资源、餐饮品牌齐聚青岛,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三年来,直接参与帆船周·海洋节的市民旅客达80万人,网上直播受众超1000万,直接带来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青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除了“帆船周·海洋节”这一文化IP外,沙子口鲅鱼节、琅琊祭海、田横祭海等海洋文化资源也与当代经济产业发展相融合,形成各大文化产业品牌,在拉动海洋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达30%以上。在推动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海洋文化必将在其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特色创意助力城市新建设走进青岛地铁站,一幅幅有关海洋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青岛地铁在建设过程中融入海洋文化艺术设计,兼备艺术性和实用性。青岛地铁三号线列车车身整体洁白,加上具有特色的海洋蓝色带,赋予了其与众不同的“海味”;青岛北站的站台上,则竖立起渔民捕鱼雕塑,附上小岛、海洋元素,使其更具活力;在青岛北站的站厅层中,建立起以帆船为主题的装置景观,体现青岛“中国帆船之都”的独特内涵,也赋予了其海洋文化的韵味。“青岛地铁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它带有很浓厚的海洋气息,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一位游客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如是说。
将海洋文化融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也收获了各方的好评。在2019年的中国十大最美地铁站中,青岛3号线的太平角公园站成功入选。青岛地铁已然成为宣传青岛、带动青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大助力。除此之外,青岛的东方影都大剧院、遍布全青的滨海广场等都融入有海洋文化因素,将海洋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做法符合文明城市的建设理念,有助于青岛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海洋强国推动文化新繁荣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青岛坚持在“海洋上做更大文章”,现已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涉海科研文化水平处于全国顶尖水准。不仅如此,青岛积极推动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力推动关于青岛海洋文学的传播和发展。老舍先生的《五月的青岛》、王统照先生的《青岛素描》、蹇先艾先生的《青岛海景》等众多名篇被纳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产生了广泛影响。“海鸥文学奖”作为青岛首个专业文学类奖项,也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青岛海洋文化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必将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时光如驹,何以淹留。为期数天的“琴岛风声”调研活动业已结束,期间小队经历过烈日的炙烤,也体验过暴风雨的侵袭,但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让我们流连忘返。在此过程中,小队欣喜地看到在党中央 “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导下,青岛海洋文化步入发展快车道,反哺青岛海洋经济、城市景观建设、文化建设等等方面,强效助力青岛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小队还将相关研究成果制作成公众号推文,进行文化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海洋文化的真正内涵,增进对“海洋强国”战略的理解。今后,小队成员依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更多人了解海洋文化,助力“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让青春光彩绽放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