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古窑,相续非遗薪火
泾土非遗小分队
正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日风微醺。安徽大学泾土非遗小分队在这个夏日奔赴泾县琴溪镇,前往那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窑村一探究竟。
琴溪镇陶窑村是个群山环抱、溪水环绕的美丽小山村,村庄北靠虎容山,南引龙山,东连白云山,西接凤凰山,虎踞龙盘,风光迤逦,景色宜人。桃源般的村庄更因其传承千年的陶窑历史而更具魅力。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生存环境的加持下,独特的传统制陶技艺使得这个村落在千年前因陶窑而兴盛,被誉名为——陶窑古村。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陶窑“琴溪古窑址”为省文物保护重点单位。琴溪古窑址的发现说明了泾县陶艺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也印证了泾县古代制陶业在安徽的重要地位。它的发现对研究我省古陶瓷烧造史的繁荣与发展,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今年,泾县龙窑制陶技艺被成功收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这是对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据了解,陶窑传统制陶技艺自古以来在全省制陶艺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昔日显现一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传统制陶技艺陷入了困境——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日用陶瓷的需求量越来越少,造成了市场萎缩,窑工收入降低。加上传统技艺制陶环境艰苦,工艺复杂,选择学习传承这门技艺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为数不多的制陶人仍在坚守着这项传统制陶技艺。传承人缺失的危机丞待解决,刻不容缓,否则传统制陶技艺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如今泾县政府也是高度重视传统制陶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制定了“打响古窑品牌,努力传承发展、融入现代之素,不断发扬光大”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帮助推动传统制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号召下,为进一步了解泾县陶窑的情况,帮助解决制陶技艺传承的困境,让陶窑重现旧时的兴盛景象,小组对陶窑村进行了调研,希望可以打破非遗的这种困境,实现非遗和乡村的双向振兴。
小队通过使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陶窑村的情况和公众对陶窑的认可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陶窑村现存的问题和困境:
泾县陶窑的知名度较低,宣传力度不够。小队通过对泾县部分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了解陶窑的人大多集中于泾县本地,且主要集中于琴溪镇地区。部分从事相关行业的合作人或从业人士对此也有了解,但大多数人群对其的了解停留在仅仅知道其存在的层次。
缺少传承人。根据地方政府提供的文件《泾县龙窑非遗传承人》了解到,龙窑制陶技艺的市级传承人仅两名,县级则有五名。而通过对当地传承人的采访进一步了解到,在这个曾经以陶为生的村庄中,如今掌握制陶技艺的人仅仅几十人,在县里从事这一门行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同时,由于陶瓷行业逐渐衰落、利润较低、工艺复杂等原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低,想要寻找到长期坚持制作陶瓷并能将其传承发扬下去的年轻传承人并不容易。
对于陶窑的保护、发掘、研究力度不够。小队了解到,与陶窑相关的大多数文章研究程度都较浅,成果都相对较少。此外,自泾县窑址被发掘发现后,各项研究的时间跨度较长,没有进行持续有效的调研研究。根据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情况可以发现,自窑址发掘后,当地对于窑址的保护力度不够,文物散放在部分传承人处进行保存。虽然传承人胡金中老师自建古陶陈列馆将部分文物放入其中,对其进行了较为妥善的保管。但对于相关文物的存放较为松散,缺乏完全集中系统的保护。
市场范围较小,销售渠道较为狭窄。通过对传承人进行采访,我们了解到县内陶器销售主要采取线下销售的方式,是通过研学旅行售卖、电话定制等方式进行销售;而对于直播销售、网购微商此类网上销售方式则较少或未进行采用。通过询问,小队了解到因为手工制作陶瓷的制作难度大,耗时长,烧窑时有损耗等原因,手工制陶的出品率相对较低,存货量并不多。再加上手工制陶的成本高,使得成品的价格较高,在同类型的产品中竞争力较弱,无法在网络平台上占得优势,所以部分传承人暂时未进行线上销售。
销售产品大多数以粗陶为主,创新不够。小队走访了新元村的两间陶坊,总结出陶坊大致有两种不同风格:分别是以制作传统古朴的粗陶器为主和在制作粗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后者经改良后,产品往往更加精巧,有装饰价值,更受年轻人喜爱。但县里进行传统粗陶制作的较多,只有小部分匠人会借鉴其他地区(如景德镇)的陶瓷工艺进行改良。
产品标准和行业规则未明确。通过参访,小队了解到,当地制作陶器的质量标准主要通过制陶人自身的经验进行把控,并没有较为明确统一的标准规则。
针对以上问题,小队通过对地方政府有关文件和相关研究文章进行了研读,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营造学习了解陶瓷的氛围,积极参加或举办相关陶瓷活动,加大宣传。在县内营造学习保护陶窑的教育氛围,开展陶窑进校园、陶窑研学之旅、泾县陶窑艺术展等活动,在县内加大宣传,提高地方人群的认可度。争取在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申请播报专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短视频软件等现代传媒,多渠道宣传。
二、吸引、培养传承人。政府应当对非遗文物及其主要生产工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工匠,学习传承制陶技艺的人群给予相应的补助、奖励。同时通过优惠政策对此类人群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鼓励生产企业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代表性传承人,制作工匠及其主要生产工具制作技艺传承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职业津贴等福利待遇。此外,地方传承人可对传统制陶技艺的传承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学习的人群和效率。
三、组建宣州窑研究所或公立博物馆。对地方古窑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妥善的存放。建议组建相关研究所或博物馆,对相关文物可以进行展示和解读,增加泾县旅游景点,同时也加大了对陶瓷的宣传。
四、支持传承,创建陶瓷品牌。鼓励地方传承老字号,支持创建新品牌。对于发展较好的品牌商标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推进深度开发,提高产品产量,积极研发新产品。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泥料加工,适当使用机器碾压筛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创新陶瓷种类、形态和花色,设计陶窑的文创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六、制定行业规范的制作和质量标准,统一内销和外销。对宣州窑的原料、制作过程、产品质量进行行业内讨论制定统一标准,建议市内专家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商讨制定,减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风险。同时引导可以稳定生产、销售的陶坊以本企业的品牌商标进行销售,做到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
七、加快陶窑村基础设施及综合项目建设。要想地方进行发展,就需要完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陶窑村的陶坊中的研学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在陶窑村研学区域就近处建设大型统一的休息站,为研学人群提供食宿服务。
八、拓展筹资渠道,设立宣州窑行业发展基金。积极帮助陶窑企业编制和申报发展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通过完善优惠政策、兑现奖惩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陶窑行业。增加财政支持,设立宣州窑行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陶窑行业建设品牌和创新。同时,也希望通过政策的扶持,吸引相关人才返乡创业。
通过这次调研,小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陶窑发展的困境,但同时也看到了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陶窑在未来发展的希望。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更应当帮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百代薪火烹盛世,祥龙蜿成旧巷市”,愿这古窑青蓝相接,望这非遗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