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福建农林大学学子在八闽大地上的非遗文化传承之旅

发布时间:2025-02-11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 实践背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阖家团圆的温情,更凝聚着文化传承的深意。癸卯蛇年新春之际,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蛇舞新春·闽韵传薪”队走进福建非遗腹地,在八闽大地展开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实践队通过体验和触摸匠心温度,解码非遗与春节民俗交融共生的精神密码,让古老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的实践中薪火永续。
  • 实践过程
  1. 平和龙艺闹元宵​​​​​​​
​​​​​​​
  在漳州平和县,实践队深度体验了当地传承400余年的省级非遗——平和龙艺。这项起源于明代的民俗,以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构成艺术长龙,每节3米长的"艺板"由壮汉肩扛,其上扎制亭台楼阁并点缀彩灯花卉,5至8岁的"艺旦"身着戏服立于其间,宛若流动的戏曲长廊。正月十五的踩街盛典中,长达2公里的龙艺队伍如腾跃巨龙穿行街巷,千名艺者历时4小时的巡游,以精湛工艺与磅礴气势演绎着祈福纳祥的古老仪式。
  在这场非遗盛宴中,实践队不仅震撼于龙艺的视觉奇观,更深悟其承载的文化密码。每一处竹扎纸裱的精工巧作,凝结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每一声锣鼓喧天的民众欢呼,激荡着世代相传的精神图腾。龙艺以艺术化的语言诉说着对风调雨顺的祈愿,用集体记忆的仪式构建起文化认同的纽带。队员们与在地民众共同见证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在彩龙翻舞间触摸到非遗活态传承的强劲脉搏,更坚定了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
​​​​​​​
       2.泉州遗馆观古韵

  步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各式各样的锡雕作品映入眼帘,从小巧的茶具到庄重的礼器,每一件都透露出工艺师的匠心独运,承载着泉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实践队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锡雕艺术盛行的年代。通过仔细观察锡雕作品的纹理与形态,实践队成员们感受到了锡雕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在馆内,实践队成员们还有幸与锡雕大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他们了解到锡雕艺术的传承之路并不平坦,但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坚守传统、默默奉献的工艺师,锡雕这一古老艺术才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大师们对锡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的使命感,深深打动了实践队成员,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

      3.长乐游神祈福瑞

  在福州长乐,游神活动绽放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成为一场盛大的狂欢。夜幕降临,长乐街道被璀璨的灯光装点得如梦似幻,游神队伍犹如蜿蜒的巨龙,在欢声笑语和虔诚祈愿中缓缓前行。精心装扮的神像被村民们高高抬起,每一步都庄重稳健,仿佛神明亲临人间。队伍中,形态各异的花灯巧妙呈现神话故事场景,灯影摇曳,让人仿若置身仙境。年轻人们身着华丽服饰,扮演各种角色,为古老的游神活动注入新活力,使其更加富有时代感。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交织成一曲热闹非凡的交响乐,感染着每一位参与者。
  长乐县的游神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实践队成员跟随队伍前行,记录下了这难忘的时刻。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生动演绎了古老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与传承,展现了长乐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积极传承的精神风貌,值得人们去珍惜和弘扬。
  • 实践总结
  在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蛇舞新春·闽韵传薪”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员们深入探索了福建非遗文化,特别是春节文化,深刻认识到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平和龙艺、锡雕技艺、长乐游神等非遗项目,成员们不仅掌握了基本技艺,更深刻理解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此次实践增强了实践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他们深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致力于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李佳瑶 来源: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索极光奥秘,感知春日美好 ——启航学习坊开启科普与自然之旅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