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青年盛夏行|青春接力,助力竹编非遗文化传承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新路径,增强对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传承发扬竹编文化遗产,7月23 日至25日,贵州民族大学“非遗竹编文创助学团”赴三穗县开展为期3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以“编织美好生活,助力青春梦想”为主题中心,通过听取竹编技艺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竹编工作作坊、调研竹编传承村寨、采访编非遗传承人等,加深了团队对竹编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为促进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
1.跨越时空——时代的手工瑰宝 贵州省三穗县是著名“竹编之乡”和“斗笠之乡”,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而素有“万亩竹林”“百里竹廊”之美誉,为竹编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7月23 日下午,团队参加了“新时期竹编技艺与传承”专题讲座,听取了主讲老师薛淇方为团队介绍三穗县竹编技艺的历史文化、技法、传承,以及新时代竹编技艺的创新发展等,为乡村文化和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2.岁月沉淀——指尖上的千年传承为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7月24日,团队走进位于三穗县界牌村的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工艺厂负责人周绍敏详细介绍了该工艺厂在竹编工艺传承创新、编织技艺、带动就业、赋能乡村振兴等作用,并带队参观工厂内的竹编产品作业过程。
实践团队在参观学习中与竹编文化传承人进行交流。他们表示,坚守家乡就业不仅只是为了维持生计,更多的是情感的厚植,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让更多人热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在参观学习中与竹编文化传承人进行交流。他们表示,坚守家乡就业不仅只是为了维持生计,更多的是情感的厚植,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让更多人热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3.编织美好生活,促进家庭灵活就业三穗县竹编工艺厂的工人大都是附近的留守妇女,她们利用闲暇时间编织竹制品来增加收入。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不仅有效传承和弘扬了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实现了个人与家庭经济的双重提升,与工厂形成了良好的双赢局面,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4.竹编工艺的深度体验7月25日下午,实践团队赴三穗县竹编文化产业实践园地体验竹编工艺过程。从处理竹条的手法、挑一压一的技巧、紧凑编织的韵律等,仿佛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步骤,都需要细心与耐心,每一个编织手法,都蕴含着传承千年的智慧。通过这段体验,团队成员不仅领略了非遗竹编的精湛技艺,更感受到数千年文化的沉淀和传承的力量。这段体验增强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自信心,也为非遗传承增加了的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在竹编工艺的学习过程中,从初识竹编的好奇,到掌握编织手法的坚持,再到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不仅是一场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4. 坚守与突破——非遗传承人杨再和和竹编的不解之缘为对竹编技艺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怀,7月25日,实践团队赴三穗县瓦寨镇瓦寨村拜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杨再和先生。通过与杨先生进行交流,得知其从小便开始学习竹编编织技艺,至今年过六旬的他仍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培养竹编技艺人才,希望通过更多人的努力让竹编技艺得以传承和推广。
竹编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情感。希望在现代化机器制造业技术快速以及经济发展时,不应该忽视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