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赴浙“戏曲进校园”暑期社会实践:绍剧灵韵,播种校园

发布时间:2024-08-2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贯彻落实四部委于2017年联合发布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成立赴浙“戏曲进校园”暑期调研小分队,对于该政策的实际实施状况开展深入调研,力图为这项工作的推进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力量。

  2024年7月17日下午2时,社会实践队员卫艺敏走进杭州萧山绍剧艺术中心,与剧团骨干楼炬、陈双和邵佳伟三位老师就“戏曲进校园”政策的实施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

       与戏共识,悟行相长

  三位老师均是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科班出身,从事绍剧相关行业已有30多年。在谈论自身职业发展时,邵老师与陈老师均提及除了担任剧团演员这一身份,自己还尝试在往戏曲的技术指导、导演、编剧方向发展,充分肯定了戏曲从业人员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结合个人成长经历来看,各位老师也高度认同戏曲在孩子美育、德育方面的突出作用。如邵老师所说:“不管是绍剧还是其他的剧,包含在里面的文化其实都是一样的,包括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其实受教育是看这些东西。人文教育其实还是和戏曲有联系的,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地在学习。”

访谈照2

 图1为社会实践队员与剧团骨干楼炬、陈双和邵佳伟三位老师进行访谈 卫艺敏摄

       与校合作,细水流长

  截至今年,杭州市萧山区已连续开展“戏曲(绍剧)进校园”活动十多年。十多年来,萧山绍剧艺术中心开展“戏曲进课堂”,派遣优秀老师到校授课,分别为楼塔镇岩山中心小学等8所中小学提供教学辅导,授课2万余课时;举办“送戏进校园”活动70余场,涵盖6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人数2万余人次。

  回忆起与岩山小学合作的绍剧传承班,邵老师说道:“这个应该是他们学校看到国家推出“戏曲进校园”政策以后,他们可能有这方面的需求,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把传承基地办起来,再慢慢推进的,然后效果就出来了。”而中心对于绍剧传承班的支持,也的确受到了“反哺”,三名岩山小学传承班第一届的学生,于2014年报考了萧山绍剧艺术中心的定向培养并被成功录用,现在已经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按邵老师说,这就是戏曲对人生成长产生影响一个生动例子,另一方面也说明“戏曲进课堂”的确为绍剧传承培养了人才资源。

基地照1

基地照2

  图2、3为剧团老师在楼塔岩山小学绍剧特色班进行授课  卫艺敏摄

  萧山绍剧艺术中心在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时专业性强、因材施教。据老师们介绍,剧团定时定点指派指导老师到校,已经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流程,与一般的兴趣社团不同,驻点老师的课程依照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行,尽可能接近艺校的教学规律。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剧团老师在绍剧宣传、教育上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如果说学生年纪比较小,那么他可能对绍剧戏剧表演的概念是非常模糊,所以我们首先可能是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主,然后慢慢地他们觉得这个东西这么好玩,逐渐再深入了解。那么年纪稍微大一点的,那我们就不是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就可能是以我们戏曲表演的一些程式的基本功之类的开始入手,这样的话成果出来可能会快一点,”楼老师详谈道,“但是也有弊端,像这种年龄刚刚到了,比如他们五年级六年级,他们马上就毕业了,一毕业就到初中去了,然后这批人其实接触戏曲的时间长度还不及年龄更小的。一二三年级的反而接触戏曲时间更长。”

  就在去年,楼塔镇岩山中心小学绍剧传承班继2019年《哪吒闹海》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后,又以《劈山救母》节目第二次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并获得最高荣誉。提及传承班小演员们的优异成绩,老师们难抑称赞和自豪的神情,“作品其实也是对学生平时付出的一种认可和肯定”,“它出了成绩之后,或者是小孩子自己感兴趣的时候,家长也是会很支持的”。由此可见,演出作品是检验“戏曲进校园”工作成果的关键一环。

  除了指派老师到校授课、精编剧目进校园外,剧团也在探索着多元的宣传教育模式。例如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成立绍剧暑期班,组织举办研学活动,将学生吸引到剧团基地来接受戏剧艺术的熏陶。还有2024年4月29日长山小学“长山寒梅”党建特色启动仪式上,剧团指导的原创新编绍剧《长山寒梅》进行展演,体现出红色题材改编的现代戏也能与党建活动相结合。

       与时俱进,地方遗响

  回顾整个访谈,对于戏曲保护与传承,老师们深感国家的号召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共识不断凝聚,但也不时揭示了目前“戏曲进校园”的实施仍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阻碍。

  首先,从普遍的角度出发,邵老师直言不讳:“课时时间不够,这个是最大的问题。”如何把握课业与戏曲学习之间的平衡,始终是个考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可供的场地未达到专业戏曲教学的标准。另外,学校内部难以培养起具备专业性的戏曲教学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老师,他可能接受能力会比学生快很多,但是专业的话,你要说让他完全能弄懂,也真的是要一个过程,不是说一年两年就够了的。”楼老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而且还有一个困惑,因为老师他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岗位的变动,会有学校之间的调动。”戏曲难以与校内老师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仍需依赖剧团专业师资力量。对此,老师们也希望社会各方力量能够协调配合。

  其次,绍剧作为地方戏,其自身发扬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推广来说好像局限性有点大,因为一个地方戏其中它受地方的方言的影响实在太大。”方言问题是地方戏推广需要突破的一大难关,现在只有先做好当地的传承工作,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介做好宣传,以点带面,点面共进。

  最后,老师们还表达了将戏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的愿想,使得“戏曲进校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真正的戏曲进校园能进行一个普及,我们要形成一个机制,每个学校他要有一定的时间,对这种戏曲文化的授课,不仅仅是我们剧团去表演、上课,就是要纳入一个常规的课程中,这样相对来讲可能是整个面的普及,那么现在只是我们几所代表学校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官方的话把课安排进去,比如说和语文课、数学课一样,有戏曲课,我也不是说希望你每周每天有,它就会形成一个大范围的普及。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期望和想法,但我相信以后可能也会有。”

  本次对萧山绍剧艺术中心的访谈是我们观察“戏曲进校园”政策发展的一扇窗口、一面明镜,既有总结,更是展望。“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要继续拓展该项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让戏曲文化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作者:卫艺敏 周逸翔 王运毅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学习黄河生态治理,感悟黄河精神文化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