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8月15日(通讯员陈昊天 赵禹博)为了响应对“乡村振兴”的号召,徐州工程学院“学思践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30日抵达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力求宣传马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马庄文旅产业,为马庄规划提出全方面建议,助力马庄文化、产业振兴,从实践层面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将青春融入祖国发展。
参观马庄村转型成功的历程
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马庄村,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个曾经以矿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在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下,正经历着从传统矿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型的过程。徐州工程学院“学思践悟”社会实践团队,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于2024年7月30日抵达马庄村,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旨在通过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打造生态宜居美好家园。
一、背景溯源:探寻生态修复的足迹
马庄村的转型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团队成员通过深入的文献史料查阅,对马庄村的产业转型背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从历史档案到地方志,从老一辈矿工的口述历史到现代产业政策的演变,团队成员力求还原马庄村产业转型的真实面貌。通过编年式的梳理,团队不仅记录了村庄的发展历程,更深刻理解了生态修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二、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实践团队深知这一点,他们深入村中,与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问卷走访调查,了解到村民对村庄转型和生态修复事业的评价和建议。团队成员认真倾听村民的声音,记录下他们对村庄未来的期望和梦想。通过采访整理,团队编纂了一份马庄村转型故事册,深挖村庄鲜为人知的转型故事和历史的细节,让这些故事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
三、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与香包艺术的传承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马庄村以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艺术而闻名。香包,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当地居民情感的寄托。实践团队在深入了解村庄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了香包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团队成员通过与当地手工艺人的交流学习,了解到马庄香包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文化故事。香包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每一针一线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情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协助当地手工艺人建立了香包制作工坊,并通过教育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香包的制作技艺。
非文化物质遗产香包制作
此外,团队还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马庄香包的传统特色,开发了一系列创新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香包的表现形式,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和推广,马庄香包逐渐被更多人所认识和喜爱,成为了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继往开来:赓续发展血脉的创新
马庄村的蝶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村庄已成功转型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成为党、政、军、学合一的乡村振兴实践地。团队成员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马庄村的精神遗产转化为图文和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他们拍摄的宣传短片,不仅展示了马庄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更讲述了村庄转型的故事。这些宣传材料,不仅提升了马庄村的知名度,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探索。
参观马庄村产业转型典例
五、社会实践:培养综合素质的平台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马庄村的一次深入了解和研究,更是对团队成员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为马庄村的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
六、未来展望:持续发展的蓝图
马庄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才刚刚开始。团队成员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将成为村庄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方案,将为村庄的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社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同时,团队成员也意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他们计划建立一套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策略和建议的有效实施,实现马庄村持续的、动态的乡村振兴。
马庄村历年变化历程
七、结语:携手共进,共创未来
随着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马庄村的明天愈发清晰。徐州工程学院“学思践悟”社会实践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深知,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将继续关注马庄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一道,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马庄村一定能够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生态的持续改善,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马庄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