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南京白局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变迁,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南京财经大学“南京白局——让乡音流传”暑期实践团队于8月11日踏上了探访南京白局的旅程。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和亲身体验,团队成员不仅深刻理解了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更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将带您深入了解南京白局的历史渊源、现状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南京白局,又称“数板”或“新闻腔”,是一种以南京话为核心要素,结合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表现的说唱艺术。据相关史料记载,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时期,当时主要流行于南京云锦织机房,由织锦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并传唱。
南京白局的形成与南京云锦的发展密切相关。云锦作为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其生产过程单调而枯燥,工人们为了驱散工作中的疲劳和单调,便开始哼唱民间小曲来调节情绪。久而久之,这些歌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南京白局。这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南京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被称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白局面临着传承难题,仅剩几位老艺人仍在坚持这一艺术形式。
图为南京白局传承人登台表演。 胡嘉欣 供图
在此次实践中,团队有幸采访到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老师。黄老师从14岁就登台演出白局,她完全掌握纪派唱腔,准确掌握白局新老曲牌70余首,并能结合自身特点将白局演绎得更加优美动听。黄老师表示:“非遗传承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我们都是毛主席时代的人,吃苦是不怕的,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白局。”这是黄老师在采访时给团队成员留下的印象最深的话。黄老师还提到,虽然白局的现状并不乐观,但通过她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白局正在逐步恢复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老师。 胡嘉欣 供图
在采访中,黄玲玲老师也谈到了白局的创新问题。她认为,在传承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创新是她从艺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白局,黄老师带领团队创作了许多新的曲目,并积极将白局引入校园,让更多的青年人走进白局,担起传承的重任。黄玲玲老师用自己的一腔热爱,守住百年曲艺,让南京白局真正回归到南京民众生活中去。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南京白局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更被他们的执着和热爱所感动。黄玲玲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印在团队成员心中:“坚持四十年,但无怨无悔。看到这么多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来了解白局、观赏白局,说明他们爱家乡的文化,令我们很有信心传承下去。”
图为传承人与小朋友们互动。 胡嘉欣 供图
探访南京白局,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记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责任。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南京白局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更激发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未来也将继续努力,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爱上这门充满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

图为团队成员和传承人合照。 现场观众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