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助力乡村振兴,西农学子赴紫阳县高桥镇探寻新时代发展之路
安康市紫阳县的高桥镇被誉为“秦巴山里的绿色生态镇”。近日,为了解当地中药材的产业发展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三下乡”赴安康开展中药材调研采样队第一组成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前往高桥镇就相关情况积极展开调研。
在安康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安康中药材种植产业的现状与建议》一文中指出,安康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却尚处于发展潜力未充分释放的阶段。从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宏观视角出发,系统而有序地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对于促进安康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孕育并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更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它能够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并深化精准扶贫的丰硕成果。
在调研过程中,当地基层干部介绍到,安康位于陕西的南部,北枕秦岭,南依巴山,中贯汉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全国闻名的四大药带之一,自古就有“秦巴药乡”、“药材摇篮”之称。其中以紫阳为中心区的食药同源有机硒药材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重点品种的种植规模面积也不断增大,如紫阳当地的厚朴种植面积已达到15万亩以上。在高桥镇,厚朴的种植已经初具规模,技术推广和收购加工方面也具有较为完备的体系。但由于高桥镇辖区较大,包含高海拔与低海拔的多个地区,因此当地干部认为需要因地制宜,探索一条能发挥最大效益的道路。
经过数日的走访调查,调研队的成员发现,如今高桥镇何家堡村的当地人口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人的身体状况大多只能支持他们种植供日常所需的作物,而用于增收的作物种植较少。从事中药材种植的种植户较少,大多数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家中劳动力较少,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左右,种植面积大部分少于五亩,只有少数种植户超过十亩。种植户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依靠中药材种植的收入多数少于一万元,占比不大。
铁佛村以厚朴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环境适宜。调查统计发现95%的种植户种植中药材的时间在五年以上。当地种植户销售中药材产品的方式为直接贩卖给上门的收购商,并且近年来大部分种植户不对产品进行初加工。目前厚朴等中药材销售较为容易,但也存在价格较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缺点。
高桥镇人口流失较为严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成为让非中药材种植户放弃种植的主要原因。而中药种植户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有待提升。种植户希望政府能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链条化,同时对中药种植户加大补贴力度、推广技术、落实具体政策,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并发展好中医药这一宝贵资源,推动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加速乡村振兴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具体深入的实地调研,调研队的成员们收获颇丰。在与种植户和基层干部的交谈中,成员们也对当地中药材的种植和推广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成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主动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的“三农”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做挺膺奋进、勇于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作者:任钰洁 胡国杭 肖正扬 延驭航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遗苏州,品味评弹之美
-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丝韵—探遗苏州”团队在8月12日晚间前往苏州观前街琵琶语评弹馆中聆听苏州评弹,感受到了这项非遗传统艺术
-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