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幽泉州非遗 共促文化长存

发布时间:2024-08-1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探幽泉州非遗,共促文化长存

  泉州,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如珍珠般串联起城市的过去与当下。7月20日-7月23日,苏州大学“古泉寻迹”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泉州,本着对非遗文化的无限敬意和热情,对泉州的非遗文化进行了探索体验和调研思考。

非遗多元体验行:泉州的文化交响

  泉州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古泉寻迹”团队深入体验了南音的古韵、市舶司的历史韵味,以及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艺术,感受着非遗传承的独特魅力。

  在泉州正音书院,团队观看了南音表演,著名南音音乐家蔡清雅老师带来了精彩的南音表演。南音是泉州古老的音乐表演形式,演奏方式有别于其他音乐,具有闽南的温婉风采。团队此行也探访了正在翻修中的市舶司遗址,这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海关遗址。讲解员吴秀满奶奶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让市舶司这项非遗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下为世人知晓。在蔡老师的表演和示范下进行演奏方式的学习,团队感受到了泉州古韵的深厚;在市舶司,团队感悟到了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风采,从吴秀满奶奶对非遗文化的贡献中领悟到了泉州老一辈人对传统文化坚守与奉献精神。

  传统建筑工艺也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抵达蔡氏古民居,参观了开放的古民居和家风馆。与其他古民居不同,蔡氏古民居是现存仅有的“活”古民居之一。这里拥有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显著的闽南建筑色彩、整齐划一的群落规划,砖瓦间不仅展现了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还承载了蔡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家风和历史记忆。除了参观开放的可供游览的古民居之外,团队还尝试步入“活”的古民居中。当地的阿婆热心接待了团队并接受了团队的采访。她们提到,受到古民居保护政策的限制,房屋翻新变得困难,这促使许多居民不得不离开古民居,寻求新的居住地,而只有少数老人选择留在原地,同时相关的保护措施也对她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这引发了团队对非遗保护与当地居民如何和谐共生、共赢发展,如何做到传统与现代共通的深入思考。

图为“古泉寻迹”团队成员采访在蔡氏古民居居住的阿婆。通讯员洪咏仪 供图

簪花文化:泉州蟳埔村的传统与现代

  在如今国风盛行和明星效应之下,蟳埔的簪花变得火爆。“古泉寻迹”团队踏上泉州蟳埔村,探索掩盖在当今潮流效应下簪花的另一面。

  在这里,无论是在街头悠闲散步还是忙碌于家务,阿婆们都佩戴着传统簪花。通过亲身体验簪花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簪花不仅仅是一种方便当地女性劳作的装饰,它更体现着蟳埔女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劳动精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成果之一。除此之外,“古泉寻迹”团队对游客和本地人进行了采访调研,了解到年轻一代对簪花文化的流行感到自豪,也倾听了本地居民对簪花发展现状的一些不满——无论在蟳埔村还是外地,簪花店的泛滥现象日益严重,它们中的许多商家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对传统簪花技艺的深入研究和传承。面对此现状,团队成员深入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举办簪花技艺的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激励艺术家们深入挖掘和精进传统簪花技术,更能够通过竞技的舞台,让真正的技艺得以展现,从而赢得市场的认同和尊重。

非遗馆探秘:泉州传统艺术的古今对话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泉州当地的非遗文化,“古泉寻迹”团队前往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参观学习。

  在一众非遗项目中,木雕雕刻尤为引人注目。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指导游客,团队成员也在传承人的帮助下亲手体验了雕刻工艺,选择最为简单和基础的木偶脚进行雕刻。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形状,但团队成员上手之后发现也并不容易,需要通过手中的雕刻刀顺着墨线画出的形状一次又一次地雕刻,一次又一次地削去多余的木料。“木雕工艺真的非常厉害,我在操作中感到十分吃力。”团队成员章凌杰在体验后感慨木偶雕刻的难度之高。体验学习之余,团队成员还与传承人交流非遗的发展现状。传承人表示,如今鲜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由此可见,非遗的传承独木难支,需要多方的关注和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助力非遗传承。

图为“古泉寻迹”团队成员在木雕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木雕。通讯员洪咏仪 供图

木偶戏的成功经验: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泉州作为非遗之都,也存在非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泉州木偶戏,以提线木偶来表现,剧情起伏跌宕,音乐震撼人心,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已经走向世界,成为成功的非遗代表。对此,团队走进泉州木偶剧院探访人气火爆的木偶戏,向成功的非遗项目取经。

  剧院内,满座的观众足可体现木偶戏剧的大受欢迎。团队对观众进行了采访调研,发现外地游客对木偶戏的生动表现和故事情节充满期待,并且相较于本地居民,观看木偶戏的外地游客数量更多,这侧面表现了木偶戏在全国范围良好的宣传推广。

  团队在观看表演后,对泉州市木偶剧剧团团长洪世键先生和剧团学员进行了采访。

  在访谈中,洪团长就木偶戏的推广与发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木偶戏的发展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改变,而是要确保木偶戏的核心价值得以保留,同时通过逐步调整来适应市场。

  团队成员同样采访了正在学习木偶戏的年轻一代,正是有他们这样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加入,才能让这项传统技艺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年轻学员表示,他们之所以投身于木偶戏的学习,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对这门艺术形式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从事木偶戏的长辈的影响和鼓励。他们表示未来在传承木偶戏的基础上,将进一步结合时代潮流进行创新发展。泉州木偶戏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在非遗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寻求传统与现代之间平衡的重要性。

图为“古泉寻迹”团队采访泉州市木偶剧剧团洪世键团长。通讯员张静玟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古泉寻迹”团队充分学习和调研了当地的非遗文化,这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以青春力量助力传统文化的积极尝试。通过调研,团队深刻认识到当前非遗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比如当下“非遗+文旅”的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更给非遗注入了活力。团队负责人王慧鑫表示:“通过充分的宣传和保护,探索更多发展路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生生不息。我们对那些默默守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人们表示最深的敬意,我们步履虽短,但心志绵长,希望能共促泉州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图为“古泉寻迹”全体成员在泉州市非物质遗产馆的合照。通讯员王慧鑫 供图

作者:林心雅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西农学子——心系病害菌源形成,共筑粮安天下基石
  • 青岛科技大学赴济南市“追溯革命记忆,赓续红色血脉”爱国主义实践团
  • 充能道地中草药,经营特色助发展
  • 充能道地中草药,经营特色助发展
  • 安徽省亳州市7月31日电(通讯员 孙于晴 刘敏蕊 李响)以草本之力,养生命之根;以中药之智,铸健康之基。中草药是传统中医学不可分割的
  • 08-17
  • 寻访红色足迹,传承先烈精神
  • 寻访红色足迹,传承先烈精神
  •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小队参观中原英烈纪念馆,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及精神,尽绵薄之力,宣传其事迹,弘扬爱国精神。
  • 08-1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