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粤东的天依旧艳阳高照。河源市连平县陂头镇的农户又开始怀念上午来村里的那一批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吹着凉意滚滚的电风扇,吃着刚出锅、婴儿肌肤般白嫩的花生,这让他不得不再次感慨,“真是太感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员们,家里的空地不再空,农作物在上面‘跳着舞’。”
连星村、连光村、金中村......一连四天,“红马甲”们的身影忙碌在5个不同村落中,通过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耕读兴农”社会实践团、当地人民政府、村支部书记的工作交流,村民们知道实践团此行目的,很乐意向同学们“招手示意”,寻求帮助。除此之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耕读兴农”社会实践团还分为两支小队进行“业绩”比拼,小队内部制定了“内卷”小目标,每天干劲满满,最期待的便是两支小队碰面时相互比较“业绩”的环节。
期间也有些让人记忆犹新的闪光点。去调研的路上,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耕读兴农”社会实践团成员看着越来越阴沉的天空,主动帮农户收起晾晒在空地上的农作物。
“耕读兴农”社会实践团成员帮助农户收起农作物 陈可颐通讯员摄
相距不远的另一支小队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中一位奶奶今年63岁,从7岁就开始耕地。家中只有她和老伴,女儿、孙女在外工作、上学,共有三亩地。实践团成员看着奶奶瘦弱的身躯抡着锄头一下下翻着地,心感悲哀,主动帮着奶奶翻地。铺稻草、翻土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耕读兴农”社会实践团成员帮助农户翻地 周璇通讯员摄
“红马甲”的执行能力咋样?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每每去到一个村落,便有村民围上前问“小同志,今天来我家的花生地吗?我家还有很多没拔。”“来我家的来我家的!我家今天烧烤,忙完了我们一起烧烤。”……正处夏季,天气炎热,在田地间不时有村民送来降温的冰西瓜,这让实践团成员觉得有些尴尬。明明是帮助村民解决问题,怎么是村民解决我们的困境了呢?架不住村民的热情,还是吃了可口的西瓜,干活也倍有干劲儿。“多亏了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员们,幸好他们来了,不然我这片花生地拔到明天都拔不完。”不少农户这样感叹着。

“耕读兴农”社会实践团成员在花生地里帮助农户采摘花生 李宛儒通讯员摄
返程途中,实践团成员带好村民填写的调查问卷、农户的种植需求来到了金中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实践调研。通过谈话,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金中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其中耕地共1600多亩,其中200多亩流转出去,农户种植的水稻为自留种杂交稻;在对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过程中采取了流转土地经营,主要承包水稻、玉米。同时,实践团成员也向村支部书记提出农民需要专业的水稻种植培训及引进新型预防病虫害技术。

“耕读兴农”社会实践团成员倾听群众需求 陈可颐通讯员摄
近年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这既是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响应“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号召,为农户做实事,也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实操平台,着力打造“思想道德好、实践技能高、综合素质高和就业质量高”的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

“耕读兴农”社会实践团成员金中村调研合影 陈可颐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