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2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实践队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鸿辉、赖凤娇等老师带领下深入五缘湾湿地公园,探寻其在推进低碳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五缘湾湿地公园是厦门市最大的湿地生态园区,有着“鹭岛绿肺”之美誉,被称为厦门的“新城市会客厅”,也与筼筜湖并称为厦门市的“两只眼睛”。五缘湾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众多游客,此外还积极践行低碳理念,于2021年开启近零碳示范景区创建工作。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荣幸地邀请到负责管理五缘湾湿地公园日常运营的高级主管——校友吴兆东学长作为向导。吴兆东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亲自引领实践队成员深入园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学习之旅。他详尽地阐述了五缘湾湿地公园在推进低碳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具体策略与实施细节,从废弃物分类处理的精细化管理,到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创新模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前瞻性与实践智慧。
吴兆东在为队员们讲解公园的发展政策 王鸿辉摄
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入交流,实践队成员详细了解了公园在多个维度上贡献的绿色智慧。在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方面,公园内设置了多个垃圾分类桶,引导游客和工作人员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后续再对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利用,如纸张、塑料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低碳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持续向前。
公园内设置的垃圾分类桶 李凯莉摄
在环保材料与技术创新方面,公园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优先使用环保材料,如抗腐蚀性和耐蚀性俱佳的木栈道、栏杆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此外,通过公园内湿地的自然净化作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提高,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公园也引入创新技术,如落叶收纳箱,通过自然真菌有机分解落叶形成腐叶土,作为养料供给给树木生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低碳无废城市理念灌注于现实行动。
公园内的木栈道、栏杆 张娴摄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有幸跟随吴兆东进入五缘湾湿地公园内的“自然课堂”。在这里,吴主管化身为知识引路人,针对实践队成员关于固废回收、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环保核心议题的诸多疑惑,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解答。他不仅分享了该公园在这些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还引导实践队成员思考如何将这些绿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与未来的专业发展中。这次交流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实践队成员的环保知识视野,更深刻地触动了我们对“无废城市”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激励我们成为环保行动的积极传播者与践行者。
吴兆东在“自然课堂”教师内与队员们交流 王鸿辉摄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入五缘湾湿地公园的绿色之旅,更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实践队成员深刻领悟低碳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契机。在国家双碳战略大背景下,快步走“低碳—近零碳—零碳”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和必要过程,五缘湾湿地公园结合原有资源特点基础,因地制宜,遵循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近零碳创建理念,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景区碳汇提升工程、减碳发展方向及进一步提升计划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造建议,帮助五缘湾湿地公园进一步推进近零碳景区建设步伐,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近零碳创建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经验,积极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渔利实践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