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流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淄博乡韵·振兴同行”实践队赴淄博市淄川区蒲松龄故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乡村产业振兴之道,感受蒲松龄先生的创作心境与文化魅力。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其著作《聊斋志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故居作为他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场所,不仅承载着聊斋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研究清代文学、文化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实践队成员在园中游历,试图体会蒲松龄先生的创作心境,感受其作品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政德思想。

蒲松龄虽未入仕,却通过著书立说“施于有政”,其聊斋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如天下为公、重德修睦等,与新时代的社会理念不谋而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些思想体现了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文明的深远思考,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引导人们追求和谐、公正与真善美。

实践队成员还深刻感受到聊斋文化对淄博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蒲松龄先生的精神与聊斋故事中的道德教化深深影响着淄博人民,体现在当地人民的热情友好与景区的合理物价上。景区设立的大型游乐活动如“百鬼夜行”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这趟旅行,实践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蒲松龄先生的文学魅力和聊斋文化的深厚底蕴,学到了蒲松龄先生心系百姓、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以及他通过著书立说“施于有政”的积极实践。聊斋文化是中国文学文化的瑰宝,其发扬光大有助于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