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实践队:解码“无废城市”,探究废物回收再利用

发布时间:2024-08-05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7 月10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实践队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鸿辉、赖凤娇等老师带领下前往厦门市海沧区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暨海沧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深度了解低值可回收物的末端处理环节,学习其再利用具体过程。通过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刘潇婷的介绍,实践队成员了解到该项目设计的垃圾日处理量高达50t!


刘潇婷在为实践队成员们进行讲解 陈牧易摄

  在展厅中,实践队成员都看到了习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垃圾资源化”是将废弃的垃圾分类后,作为循环再利用原料,使其成为再生资源。这句话似乎是听起来有些遥远的“概念”,但实际上,垃圾资源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垃圾焚烧发电之外,由回收物制成的再生纸、PET及PP材料、PVC木塑等再生原材料,被重新生产为笔记本、纸巾盒、购物袋等再生物品,早已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而直观的示例让实践队成员更加清楚的了解“无废城市”的定义,进一步认识了其内涵。


带队老师为实践队介绍“思明工匠”王智峰 陈牧易摄 

  在产业园展厅中,通过“思明工匠”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CTO王智峰的介绍,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分拣中心采用的自主研发、全球领先分选工艺架构,它基于视觉感知、深度学习神经网络、AI智能、近红外飞光扫描等智能分拣/选?技术,可实现分选准确率95%以上,实现每小时 5吨处理量,即每年3万吨的分选处理能力。透过玻璃实践队成员还看到了实物的运作情况及其流水线工艺。通过王智峰的讲解,队员们还了解了该公司的发展历史、公司的研发团队的组成以及团队为研发分拣工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些内容也让同学们对产业发展和个人职业规划有了更多了解和思考。


渔利实践队展馆前合影  

  参观完海沧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实践队不少队员表示:“原来“无废城市”建设并不是不产出垃圾,而是在源头上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产生的废物进行资源利用。通过低值可回收物分拣回收、再加工、可以使其再一次回到我们生活中来!”当前实现整体的无废城市这个目标还是艰巨,这需要通过大家的力量,通过居民、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合作,一起推动“无废城市”的建设。

作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实践队 金昊杰 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渔利实践队 金昊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