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城市多元化发展的战略中,八公山区凭借其独特的煤炭遗产与持续的创新精神,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不仅是工业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城市转型与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团队成员在队长蔡广铠的带领下,深入煤炭产业,通过采访在煤矿工作的老同志,共话煤炭产业转型与工人就业挑战,共谋家乡发展新篇章。实地调研淮南煤炭发展历史,旨在传承与弘扬其煤炭精神。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安徽农业大学的学子们深入了解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以下是此次调研的主要成果与收获。

图为在团结社区团队成员与退休煤矿工人进行对话交流。实践团成员 邹亚利 摄
煤矿风云忆往昔,转型宏图展未来在对话过程中,老同志们慷慨地分享了他们在煤矿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据杨师傅详细介绍,新庄孜煤矿作为淮南乃至华东地区的标志性煤矿,自1947年5月5日开矿以来,直至2017年7月底,因响应国家去产能政策而宣布关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为国家电力供应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尽管煤矿的关闭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之举,但政府已迅速采取了诸如年轻工人分流安置、老工人提前退休等一系列积极措施,有效减轻了煤矿关闭带来的就业压力。此外,针对淮河下游地区的煤矿采空区,政府正计划对废弃矿区土地进行再利用,这一举措不仅关乎区域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深刻影响着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与环境保护。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煤矿业的发展,劳动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技术性更强的岗位,生活质量因此显著提升。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生活条件。

图为杨师傅分享自己从事煤矿工作的经历。实践团成员 邹亚利 摄
煤海拼搏铸精神,薪火相传励后人在岁月的长河中,煤矿工人以他们独有的坚韧与拼搏精神,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在和老同志的交谈中,几位老煤矿工人的故事再次触动了人们的心弦。张师傅深情地谈及了煤矿工人代代相传的“吃苦实干拼搏精神”,他讲到:“我一共服役了几十年,见证了无数煤矿工人的辛勤与付出。他们都为煤矿企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产煤、运输还是修复,每一个岗位上的工人都奋斗了一辈子。他们在煤矿底下,用双手挖出了国家的能源,用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这种精神,值得大家永远学习和传承。”尽管这些老干部已经退休,但他们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在社区建设中出谋划策,用自己的余热温暖着周围的人。他们用他们的行动,再次证明了煤矿工人不仅有着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更有着心系社会、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煤矿工人的拼搏精神,如同一盏不灭的灯塔,照亮了煤矿转型与发展的道路,也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图为张师傅分享自己从事煤矿工作的经历。实践团成员 邹亚利 摄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学子们对煤矿产业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煤矿工人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责任担当。煤矿工人的矿工精神,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勇于探索。展望未来,团队成员将把这份宝贵的矿工精神带回校园,融入学习与生活之中。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