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自助、从心出发”江苏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研各小组于2024年7月6日到11日分别前往南京、常州、扬州、苏州等市,通过问卷调研,访谈对话等方式探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与影响因素。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出“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与积极心理学理念不谋而合。“助人自助、从心出发”小组从积极心理品质出发,面向江苏省百所高校大学生,准确分析其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以积极心理学为途径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视角与可行的方法。
实地访谈环节是“助人自助,从心出发”团队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在与各大高校学生的深入对话中,团队成员洞察到了积极心理品质在不同环境中的培养和发展情况。
在个人层面,学生们普遍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通过访谈,团队发现学生们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维持积极的心态。一些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艺术创作等活动来缓解压力,而另一些则通过阅读励志书籍、与朋友交流来获得动力和灵感。“我认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本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如果身边同学和环境都能够积极思考,乐观、向上,将会对我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有极大的帮助。”这是扬州大学计算机学院一位大一学生对采访者所说的其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议。

上图为调研小组对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采访现场
其次,家庭层面的影响尤为显著。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学生表示,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培养诸如“仁爱”和“节制”等积极心理特质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也有重要作用。为此,团队邀请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一位辅导员,就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她对话。对于如何养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问题,这位辅导员认为:“我觉得大家来到大学之后,都带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如果是好的底色,继续发扬;如果是稍微有违背的底色,靠身边的人带动,从大学课程中汲取正能量,参加社会实践,慢慢变得更加积极阳光。”可以看出来在有教育经历并且与大学生紧密接触的辅导员心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与进入到大学后身边同龄人的交往和参与社会实践有很大关联。同时,南航的辅导员与学生都表示,学校定期会举办心理讲座,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

上图为社会实践成员与扬州大学学生在学门口合影
“助人自助、从心出发”小组希望在与大学生和各界人士的沟通对话中,听到不同的心声与建议,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更多可行思路与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