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发挥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领导作用,引导学生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历练自我、提升自我,中国青年网通讯社(通讯员 朱涌泉 万正豪 韩兴赫 章琰艳 章程欣 叶茂林 庄梦晓 孙一鸣 何晨雨 )2024年7月15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下乡小队顺利抵达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在当地政府热情接待与交流之后本团队开始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下午先后参观学习击鼓非遗传承、参观许氏宗祠、走访水街。
7月15日上午9点,团队成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踏上了赴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的三下乡活动。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白墙青瓦的古徽派建筑群,未经开发的秀水青山向大家展示了家朋乡独一份的美,乡亲们热情的招呼更是体现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到达乡政府之后,政府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磡头村的基本信息。磡头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磡头村古名“涧洲”,是个极具特色的村庄,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环水抱,村民沿溪谷两岸依山筑舍,就势造房,石阶奇多,甚至有的房屋从门口到床上也须拾级而上,所以村名俗称“磡头”。村民们傍水而居,小溪贯穿整个村庄,奇特的建筑风格近年来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光,为居民们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团队成员在政府工作人员程柯伟的带领下来到了许氏宗祠参观击鼓演出,在演出人员的介绍下,成员们了解到自明、清以来,家朋乡磡头村居民为祭祀许远这位“忠烈显圣王”,都会用磡头老鼓来祈求丰年和鼓舞人心。磡头老鼓的传承历史悠久、代系清晰,每年家朋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期间,磡头老鼓都被列为开场节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观看磡头老鼓,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将磡头的历史文化推向了全国。磡头老鼓是家朋乡传统民俗文化象征之一,承载了家朋深厚的文化底蕴。家朋乡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中,在丰富老年文娱生活的同时又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得、老有所乐。团队成员被击鼓演出深深震撼,并向传承人积极学习,老师认真教大家识乐谱、记鼓点,学员们专心听讲并做好笔记;进行实操训练时,学员们踩着鼓点,精神抖擞地挥舞着鼓棒,激情满满地打起鼓来,场面鼓舞人心。
随后,团队成员在政府工作人员程柯伟的带领之下参观了许氏宗祠,在程老师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据《许氏族谱》记载:“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宗祠是凝聚中华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许氏宗祠的前进与后进已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改作小学教室,但主体建筑中进享堂仍完好健在。由于其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满堂英烈,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不仅惊叹于其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更深受祠堂所带来的震撼。
接下来,团队成员跟随带队老师徐若梅老师沿水街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竹里溪与云川河交汇形成霞川河,磡头村一条云川溪穿村而过,从村头流至村尾而下,潺潺湲湲。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充满徽州山乡韵味。蜿蜒曲折,云川溪两岸是长长的街道,名为“水街”,水街成为村落建筑的特色,水街从村头至村尾约600米,宽8-10米,高低落差9米左右,两岸用花岗岩条石铺成,是典型的徽州古道。由于水流于山而下,水质良好,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乘凉避暑,感受家朋历史文化古韵,推动当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
沿街而上,即可看到六座山峰环峙着村落,沿溪谷两岸的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水街有14古巷、10古桥、10古祠、5古庙、5古碾(即旧时舂米的水碓)、4古坊、2古第、1古楼。沿水街的溪中还筑有28处取水石磡,村中有三座木板桥便于村民来往。进村但见道道跌水似浅瀑,满耳但闻流水声。在交流中充分感受到了当地村民淳朴的民风,勤劳友善的态度。
安徽农业大学赴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暑期实践团沿水街走访,进行一系列有关家朋乡发展与村民日常生活的情况了解。实践团了解到,当地村民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状态良好,村落的环境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深入显著提高,村内徽派山水建筑风格独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农业方式以及语言方言等方面保留了较多的传统特色。其认为应该以保护传统古村落为本底,以居民供给和游客需求为纽带,优化生产禀赋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生产与发展。
团队成员在经历了一天的奔波与参观学习之后,感受到了传统古村落的文化魅力,了解到了当地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本团队的主要任务为依托传统村落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内生动力提出相应的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