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人文·力量”|对话“五老”榜样,庚续青年力量——读懂中国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4-07-1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万象迭新,新日初升,时代浪潮翻涌不息。为续五老精神,赓青年意志,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实践队于7月12、13日采用线上专访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与文学院退休老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前中文系主任李亮伟老师,中文系退休老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如安老师,退休老教授、前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宁波市首批“高校名师”陈月明老师进行深度对话。
       本次访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更多青年学子感受并传承“五老”精神内核,深入体会老教授的学术精神与治学风范,共同探索新时代青年的学术路径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李亮伟:流连山水真性情,夫子朱笔写师魂
       在家乡四川秀美风光和古籍中山水文学的影响下,李老师对山水情有独钟。李老师说道:“大自然启发了人,对我们人生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正如苏轼的旷达来自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中的敏锐感悟。

       在李老的山水研究中,“游观”概念彰显出中国传统生活哲理,山水调节人之性情的三层范式即为“游观”的三重境界:一是赏心悦目,从直接感官上得到放松感、愉悦感;二是心意之悦,即用内心去体验、感悟自然而得到的愉悦;三是神智之悦,即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的律动结合起来。面对年轻人生活忙碌、情绪焦虑的现状,李老师建议不必囿于日常生活的范围,当广泛接触自然,在山水中提升自己的“游观”境界。而关键在于习读山水文学,从中学习古人的审美情操、细腻贴切的语言词汇以及表达路径等,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层次。
李老师不仅注重对青年学子的精神涵养深度的挖掘与培养,也建议中文学子务必要兴趣广泛,更要在卷帙浩繁中寻找触动本心的的锚点并不断钻研。他坚信“广博”是“精深”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引导学生在学术海洋中既广泛涉猎,又深耕细作。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李老师笔耕不辍,退休后仍在继续教育事业与文学编辑工作。他用文学山水世界中的丰厚知识,用心中的朴素师魂无私滋养着无数年轻的学术灵魂。
张如安:“广”“专”并进,“点”“面”承继
       张老的文史之梦,由心中浓厚的家乡情结播种,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古籍室萌芽,于浩如烟海的浙东文献扎根,最终绽放出累累硕果。宁波文史对张老来说不仅是倦鸟归林式的依恋,更是“无人不读书”的教育情怀和学术理想。他从村中走出,历来曲折种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文史领域深耕,这文史之梦一经生根便延续四十余年,退休后仍不停歇。他说:“我的手头还有许多做不完的事情,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把宁波的地方文化宣传下去,让更多的朋友们知道宁波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2020年,浙江省政府聘任他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就任期间,张老研究并普及地方文史,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合点去挖掘、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众多浙东学者中,张老选择黄宗羲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在黄宗羲这样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影响下,他明白了学习不是单一课题的理解,而是多方面的汲取和多层面的钻研,是由“点”及“面”、“点”“面”承继的事,他还发现,宁波文化的传承也是全方位的传承。而今星燧贸迁,新时代的学术氛围与求学方法都与古代不同,大多人走马观花、赶鸭上架,他因此特别劝诫中文系的青年学子们,要传承文化,须做到在适度“广”基础上的“专”,既要学习黄宗羲广博学习的学术精神,也要学会钻研式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钻”下去,专精深入、勤于思考,将知识烙印于心,唯此才能执文化之笔,绘时代新篇。
陈月明:走出象牙塔,坚守赤子心
       从语言学到广告学,一次看似环境所迫的研究转型,揭开的是陈老一场永赴所爱的盛大旅程。“不要说‘我做过了’什么,而要说‘我做好了’什么。”这句陈教授送给人文学院新生的入学致辞,也成为了他的座右铭,为他在语言学、广告学、新闻学研究中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精神基石。

       陈老用高要求和高热情拥抱着世界带来的种种变化,他说:“改变是正常的,我们要有改变的能力,要一直做喜欢的事情,但改变需要巨大的决心。”正是秉持着极为赤诚的“决心”,陈教授才能走出闭门研究的象牙塔,跳出舒适圈,拥抱更广阔的现实社会。而拥有“改变的能力”则是陈老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在每个阶段都要严格要求自我,打好基础,对于社会环境与各色学科要广泛地了解学习,当变化来临之际,就是热爱检验之刻。对于学科或职业的选择,陈教授建议同学们不要向前看的过远,而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个阶段;也不要总想往后看,沉溺过去会被脚下的“顽石”绊倒。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向前看的尺度,走到哪里就看哪里,不局限于某个遥远目标,也不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用淡然乐观的“赤子之心”积极面对世界的每一次考验。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见证了青年与老一辈教师之间的深刻交流与思想碰撞,老教授们娓娓道来亲身经历和学术理念,为广大青年学子在漫漫求学道路上指明前行的方向,“五老”精神在他们身上散发出滚烫的光芒,真诚质朴,创新务实,诲尔谆谆,言传身教,他们是无数青年学子们的启明星,激励着青年一代更加坚定地走在时代前列,发扬五老精神内核,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作者: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 来源: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小组
  • 江农软件学院暑期实践营队三下乡:环保分类筑新梦,心愿文艺
  • 回顾石板岩供销社历史,发扬新时代扁担精神——经济管理学院
  • 交流互鉴促进步,集思广益再出发
  • 交流互鉴促进步,集思广益再出发
  • 7月16日,法学院“颂渠”青年志愿宣讲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传媒学院“渠韵传扬”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明园教学
  • 07-17
  • 守护青春绿,拒毒不迷路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赴綦江区永新社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