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走出象牙塔——陈月明老师访谈实录(上)

发布时间:2024-07-1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为重视发挥“五老”作用,推进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7月13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读懂中国”实践小组专程拜访退休老教授、前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宁波市首批“高校名师”陈月明老师,成员们聆听了陈老的治学之路,对自己未来发展也有了新的思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陈老您好,我们在拜读您的一些著作时发现,您的研究方向经过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和转变。在1999年前,您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并且在《中国语文》等诸多期刊上发表论文,尤其是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学界有着较大影响,而在1999年后却又转向了广告学和传播学研究,您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这学科跨度背后的原因和心路历程吗?
:我最开始是研究语言学的,就读于杭州大学的硕士阶段攻读的方向也是语言学,在语言学中又侧重于现代汉语。相对于现在,在当时做学问压力会少一些,我的学术任务就是一年两篇论文。后来在1988年5月来到宁大,没有负责特定的专业,而是主要在学校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到了1996年,我们系主任觉得我们可以负责企业形象策划方面,和企业协商,企业他们同意给我们资助四十万,于是我们就开始着手办这件事。后来包玉刚的女儿资助宁波大学,派包括我在内的四位老师前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修,在那里我开始逐渐接触广告学,在图书馆借阅的书也大多是这方面的,研究方向的转变也就开始了。这一转变有两方面的原因,由于当时的老师多以研究历史、中文以及思政方向为主,如果我在当时坚持研究语言学,不仅老师人手欠缺,我也很难融入到那个团体中去。因此,可以说我研究方向的转变是一种无奈之举。
既然决定要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就要做得像样,做出成绩来。记得有次我负责欢迎新生入校的致辞,我对他们说“不要说‘我做过了’什么,而要说‘我做好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很多事情,但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做好”,这句话对我来说也是同样。因此,后来我就基本放弃了语言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而是主要研读国外的广告学,尤其是美国的广告学,学习借鉴他们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到目前,我们大学的广告学专业也发展得比较成功,能够参加一些比赛,主办一些研究生会议,我也会参与其中。虽然从起因上看,这一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于我是一种遗憾和不得已,但如今看来,这也算是阴差阳错,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爱上了广告学,同时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使我有了更多和社会打交道的机会,与许多企业、项目产生了故事。当时我们开了一家专门负责写作的公司,一开始由于地域的原因,没有什么影响力,直到我们差人去购买书签和名片夹进行宣传才有所改善,后来慢慢拓展了一些企业的业务,帮助他们设计企业文化以及复印机等商品的制作,公司的发展也开始顺利起来。在那之后,我们还负责过宁波大学的企业品牌形象。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是由一位老师介绍的,我们主要负责它的形象设计和视觉设计,例如名片和室内的总体设施等,做得也比较成功,后来有了更多的想法,负责的领域也从广告设计拓展到了艺术设计。宁波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在1999年创办,我也在当时担任了这一专业的副主任。
因此,这一转变和后来的担任宁波市人大代表的经历一起,将我和社会广泛地联系起来,这也是我来到宁波以后的最大收获。
 
:我们年轻人现在也面临着学科选择和职业选择的关键时期,例如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马上要面对的就业问题,但我们学生大多对未来规划不清晰,方向不明确,陈老您觉得在大学阶段我们可以怎么做来积极地 “走出象牙塔”,找到人生新的发力点呢?
:这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最初的学习方向是理科,后来也是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文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萧山的一所高中当老师。但我当时觉得那里地域偏僻,对老师并不是一个好的去处,因此最终放弃了那份职业,转而去考研,在第二年进入了复旦。起初我想要留在杭州,但对留在母校的兴趣并不大,恰逢宁波大学兴办之际正在招聘老师,且给我提供了较好的待遇,于是我选择了宁波大学,期间也有很多回到浙江大学的机会,但因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所以全部放弃了。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我本身特别喜爱老师这个职业,先前也有人邀请我担任监察厅 副厅长一职,我实在不感兴趣,于是坚定地拒绝了。对于未来的学科或职业的选择,我们学生不要向前看的太远,认为一定要选择什么方向,而是要一步步走;也不要向后看,过分在意过去容易被脚下的“石头”绊倒。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前看,走到哪里就看哪里,目标要有,但不能只看着目标。现如今,我们年轻人都比较聪慧,也能借助许多工具,改行是很正常的,但走向成功的这条路很苦,也需要巨大的决心,最终的结果好坏取决于自己的付出。

       陈老在访谈中以其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言辞,分享了其亲身经历与学术理念,为在漫漫求学之路上探索的年轻学子们点亮了指路明灯,激励着他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秉承着五老精神的内核,为传承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己力,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作者: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 来源: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小组
  • 江农软件学院暑期实践营队三下乡:环保分类筑新梦,心愿文艺
  • 回顾石板岩供销社历史,发扬新时代扁担精神——经济管理学院
  • 交流互鉴促进步,集思广益再出发
  • 交流互鉴促进步,集思广益再出发
  • 7月16日,法学院“颂渠”青年志愿宣讲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传媒学院“渠韵传扬”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明园教学
  • 07-17
  • 守护青春绿,拒毒不迷路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赴綦江区永新社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