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是中国传统书写用具“文房四宝”中毛笔的精品代表。湖州制笔自隋代滥觞,宋末元初时崛起,在之后长达700多年的历史中,湖笔始终居中国毛笔之冠的地位而略无动摇。明代谢在杭(1567—1624) 所著《西吴枝乘》中称湖笔“毛颖之技甲天下”,是对这一中华传统工艺名品的最精譬的赞誉。
1.湖笔简史
中国毛笔于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7000年)已出现雏形,至秦代基本定型。
在唐代,安徽宣州一度成为全国制笔业的中心,所产紫毫笔(即兔毫笔)最负盛名。
宣笔制作在南宋时因战乱而逐渐衰落,至元代善涟制笔终于取代了宣笔的地位而名闻于世,终被誉为“毛颖之技甲天下”。因善涟历来归属湖州,故称“湖笔”、湖笔尤以羊毫笔擅胜、历经明、清而至近、现代;制笔技艺不断精进,笔坊笔店逐渐走向全国,产品更远销海外。
在长期的薪传不息中,湖笔制作技艺始终代表着中国毛笔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2.湖笔种类与工艺
传统湖笔品种按笔头毛料的不同,主要分为羊毫笔(山羊毛)、兔毫笔(山兔毛)、狼毫笔(黄鼠狼尾毛)、兼毫笔(混合用毛)等四大类,此外也少量生产鸡毫笔、胎发笔等。
按毛笔规格大小不同,可分为楂笔、斗笔、提笔、屏笔、联笔、对笔及大楷、中楷、小楷笔等。
传统常规品种多达100余种,解放以后新品种不断增加.达到200余种。善琏湖笔厂生产的“双羊牌”及王一品斋笔庄经销的“天官牌”湖笔为继承传统技艺的原产地代表性名品。
湖笔制作工序繁细,技艺精湛,独具特色,历来代表着中国毛笔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造就了湖笔具备“尖、齐、圆、健”毛笔“四德”的优良品性。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湖笔习俗传说
湖笔的原产地善涟镇,上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几乎家家从事制笔的传统。
相对封闭而稳固的笔工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如有关湖笔的传说,崇祀“笔祖”的习俗,业内拜师收徒习俗等,无不独具特色而个性鲜明,对维护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保障当地社会稳定、有序,以及促进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笔工社会流传着多种有关湖笔的民间传说,其中影响最广、最为传神的是关于蒙恬造笔和王一品笔庄的传说。蒙恬造笔的传说尤为独特,与其它百工祖师传说的不同之处是并列有“笔祖娘娘”这一女性形象。这是湖笔制作的部分工序系由妇女从事的客观实际的反映,表现出对女性笔工才艺的赞美和功绩的尊崇,具有鲜明的地方和行业特色。
善琏笔工奉蒙恬为笔祖,镇上建有蒙公祠,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与九月十六日相传为蒙恬以及蒙恬夫人生日,笔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笔祖庙会。
这一习俗元代即已盛行,除了战乱或动乱的年代,一直绵延不绝。
湖笔业内拜师收徒习俗十分严谨。
旧时收徒非善涟人不收,学艺者须有有声望的业内人士介绍,并要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学徒由介绍人陪同到师傅家,送上谢师礼品,向师傅行跪拜礼,签订“关约”文书。
学徒学艺期限一般为“三年徒弟,四年半作”。其间不允许提前离开,如要提前离开,须经师傅同意并要作出赔偿。
学艺期满技术还不过关,可以另外再拜一个师傅,称为“抄手段”。有的笔工学艺达6年才得以独立操作。严格的学艺行规,保障了湖笔技艺的代代相传、不失精湛。
4.小结
走过一千多年漫长岁月的湖笔,创造了无比光辉的历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湖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创造力,保护、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对于认识民族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墨韵湖笔实践团发出倡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挥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