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党建引领聚合力,乡村发展共振兴

发布时间:2024-02-23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期,龙岩学院“红岩微语”社会实践队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寒假社会实践。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实践队员从闽西出发,足迹遍布龙岩、漳州、泉州、莆田、宁德等5个地市区县,累计发放调查问卷6074份,入户调查127户,开展座谈会3场,积极探索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内在理论逻辑与新时代发展途径。

强信念
赓续红色血脉,勇挑乡村发展新担当

    走进红色小镇龙岩市永定区金砂镇,干净整洁的街道、红色元素的宣传海报映入眼帘,道路两旁的红旗高高飘扬。作为著名革命老区的金砂镇,有着厚重的红色资源与红色内涵。在金砂镇干部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深入金砂镇金谷寺、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金砂新街等红色景点进行参观交流。在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近来年,金砂镇积极挖掘红色内涵与当地特色,结合时代发展所需,先后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田园风光项目等特色品牌。在树立特色品牌,增加收入的同时,让苏区精神被更多人所知,也让老区人民时刻记得当年的奋斗场景,激励大家共同努力,打造新时代红色小镇。

    如今,金砂小镇的红色血脉早已根植到每一位金砂人的心中,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在一代代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小镇早已形成25年无人值守的自助买菜方式——“诚信菜摊”。每天早上摊主将菜放好后就走,需要的村民自行进行购买,傍晚摊主再进行收摊算账,25年来,每天的钱不仅不会少给,甚至出现多给的情况。而“诚信菜摊”的背后,正是金砂小镇践行诚信的体现,也是小镇红色血脉传承的一个缩影。一天的金砂红色行程,实践队员不仅体会到了金砂党员干部敢于创新、齐心协力、勇担先锋的精神,更是对老区革命精神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实践队员纷纷表示,将继续赓续革命老区红色血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展现青年学子的担当精神。

促发展
挖掘地方特色,助推乡村经济新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依托当地特色资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园坑村,实践队员在村党支部书记林东海的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同体验采摘、分装甘蔗的过程,在与果农谈及种植收益时,他们开心的说道“自从承包了土地种植甘蔗,有了相关引进技术的指导和支持,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据了解,在几年前,园坑村主要以种植果蔬以及渔业发展为主,但由于经济效益有限,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就业,人才缺乏与经济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园坑村在多次考察研究后决定引进甘蔗水果,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在引进初期,许多村民担心技术不够成熟会赔本等问题,迟迟不敢进行种植。“既然群众不愿意承担风险,就让党员干部先上!”园坑村党员干部带头搞示范,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效。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与技术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村们参与到甘蔗的种植中,“黄金甘蔗”成为了村民经济增收的“增收之道”。村委更是对甘蔗销售精准发力,为村民引进订单与销售渠道,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推动园坑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多地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经济,浦南镇园坑村的发展只是乡村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泉州市红濑镇扬美村,当地依托红色革命资源,成立南安市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当地文化交流发展;在莆田市涵江区白塘镇双福村,该村大力发掘“双福”文化,以荔枝为主体,打造双福荔枝名片,融合旅游、文化等多种元素,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双福特色的旅游路线与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打响双福特色旅游品牌。在宁德市福安市,当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畲茶古廉红”地方特色资源禀赋,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福安路径”。

话振兴
汇聚多方力量,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乡村振兴单单依靠村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力量相互合作,积极挖掘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优势,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在莆田市涵江区白塘镇双福村,实践队员在村党支部书记郭玲玲的介绍下了解到,近年来,双福村与政府积极配合,充分运用“党建+生态”的方法,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与相关产业企业共同合作,实施多个污水处理项目,推动双福村实现“水美乡村”。在多方的合作下,双福村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人和、村美的村居环境,助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的发展不仅是让村民的收入有所提高,更是应该团结民心,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多方力量,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而作为闽西红色土地上的青年学子,我们也应该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之中。”团队负责人林诗雨说道。在700公里的实践路程上,实践队员结合各地市乡村振兴所需与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红色宣讲、旅游讲解、文创设计等实践活动20余场;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多地开展“党员志愿我先行,维护环境共同行”志愿服务活动,在学生党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一同深入村中进行卫生打扫,弘扬乐于助人的乡村精神,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高校力量。

    下一步,“红岩微语”社会实践队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一中心点,积极带动更多的青年学子走进乡村、走进基层,学习、领悟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效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党旗的引领下,进一步发挥高校青年学子科技创新、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产品推广、直播带货以及乡村规划等方面下功夫,让高校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鹰担当。
作者:林诗雨 张璐滢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管工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纪实(十一):缅先烈,承英
  • 管工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纪实(十):疏桐沁香劲崧韵
  • 管工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纪实(九):不啻微茫,造炬
  • 管工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纪实(八):乡野学子情,共
  • 管工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纪实(七):温暖社区助残障
  • 管工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纪实(六)服务乡村社区,铸
  • 管工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纪实(五)不因污秽而无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