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实践显关怀,温暖老人心

发布时间:2024-02-18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心灵互通,探寻老人的人生体验
为了进一步跨越与老年人的时代鸿沟,打破年龄隔阂,我来到了单女士的家。当我踏入门口时,单女士满脸笑容,眼中闪烁着热情的光芒。我关切地询问了老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状况之后,单女士便紧握着我的双手用温暖的声音讲述了在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听她讲述一番,我对中国的飞跃式发展发出了感慨:从当年的写信到现在配备智能手机,从当年的粮票布票到现在的电子支付,从当时满是补丁却依旧洗的发白的裤子到现在人人都能穿新衣,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中国七十余年的发展切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能感受到单女士口中描绘的中国掺带着她一生的辛苦与不易,这是多精彩的视频也无法诉说的,亦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我想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倾听者能够有效地缓解老人的孤独感,使她感受到关心与陪伴,给她带来温暖。
躬行实践,打扫整理老人的房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日常的卫生打扫对他们来说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网络上老人因行动不便而受伤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令我十分揪心同时也想为老人们尽一份绵薄之力,因此我走进齐先生和郭女士夫妇的家。一进门,夫妇二人便在桌上精心准备了茶水,就将我当作他们的亲人一般。我认真清理老人的房间,包括擦拭家具、扫地、整理物品等,特别处理了厨房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在此过程中,他们夫妇二人时不时和我聊到家常:他们的孩子都在城市中打拼,只留他们夫妇二人在乡下的房子中相依为命。“舔犊情深老牛意,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老人们都是这样,不想成为儿女的羁绊,即使心中对他们有万分想念,也并不曾表露出分毫。希望我此次探访可以给老人带去关怀,帮助他们缓解孤独郁闷的心情。
身体力行,体味老人的生态生活
老一辈人从小躬耕于田野,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的是生计,然而在现在快节奏的社会旋律之下,能有自己的一方田地,自耕自收,享受慢生活,是一种乐趣,也是排解苦闷的一种方式。我继续探访了刘先生并来到了刘先生家的田地。刘先生满是慈祥地向我讲述农业技巧,如使用锄头时需要将锄头的柄紧握在手中,双脚与肩同宽,利用身体和手臂的力量来保持平衡并尽力控制锄头插入土壤的力度和深度,以免破坏土壤结构。我接着按照刘先生所说亲身体验,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解也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亦明白他将农业知识烂熟于心是他一生兢兢业业辛勤劳作的结果。看着刘先生的笑容,我不禁想到:假如我晚年静坐在菜园旁的小板凳上,手中轻扇着风,看着菜园一片生机勃勃,感受着生活的安宁与恬静,将是多么地美好。我认真聆听刘先生的话,希望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让他切身感受到自己仍然是社会的一份子,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以此提高他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建筑,相同的氛围,不同的是里面的人。这些老人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脸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却依旧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作为“同心筑梦程,丹心为社区”实践队队员的我献出自己的爱心,走入家家户户,探访年迈老人,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亦给老年人带去了欢乐与温馨。未来,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担当起自己的使命,通过更多实际行动,用智慧和关爱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齐瑞雪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 赏古村建筑,品家乡文化
  • 赏古村建筑,品家乡文化
  • 家乡文化是我们的灵魂的根,更是我们民族共同的财富,它承载着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为了更好的保护古村建筑,他们来到了板梁古村。
  • 02-18
  • 游革命故地,传红色基因
  • 游革命故地,传红色基因
  • 探寻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为进一步学习红色文化,实践团队成员们自发前往所在地区的红色纪念地参观学习。
  • 02-18
  •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晓干部之阅历,兴农建之国邦
  • 匠心传承:探秘胶东花饽饽的艺术与文化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