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础设施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城乡融合背景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1月31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社会实践队前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桃源山村进行采访调研,探究城乡融合背景下,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
加快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在一位村民的指引下,实践队员首先来到了桃源山村村委会,村委会委员李华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员,并向队员们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在谈到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完善状况时,李华说到:“近些年来,村里的基础设施已逐步完善,而且村委会相关人员积极听取村民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程度以及改进建议,不断地提高设施建筑水平。”通过询问当地村民以及网上收集资料等方式,实践队员们得知:长时间以来当地滞后的基础设施一直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但自2020年开始,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共修建道路10余公里,新建体育馆1座,修建公厕2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如今,随着新修道路的开通,桃源山村与外界的距离正在逐渐拉近,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使得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能够更快速地进入城市市场,扩大销路,村子整体的经济水平都有了提升。
参观种植园区,注重绿色发展
在村委会委员李华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桃源山村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园进行走访调研。到达蔬菜种植园区后,实践队员们看到大棚里的生菜长势喜人且品相很好,根据大棚工作人员田师傅的介绍,实践队员了解到这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良的生菜品种——“绿梦”,这种生菜品种耐寒并且亩产高,十分适用于当地生产。成熟后的生菜除了一部分供给到周围集市外,更多的是通过物流运送到青岛市各地的大型商超。依托现代物流业,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不断扩宽,经济收入也有所提升。
之后,田师傅带领实践队员们边参观种植园边讲解各处设施的用途和操作方法,队员们也实际体验了智慧滴灌设备的操作。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实践队员认识到,滴灌在大棚中的运用意义并不仅仅是水资源的节省,同样重要的是实现了精确施肥和用药,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保护了当地的水土环境,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走访各家各户,深入基层调查
在参观完种植园区后,实践队员们深入农户,访问当地的村民。在了解来意后,村民们热心地接待了实践队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当地的民风民俗,分享了日常生活里的趣事与耕种的经验。队员们耐心倾听,与村民们一同交流,去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村民王大爷说道:“我今年76岁了,想干活干不动了,孩子也在外地,家里的地全都闲着也没人种,想承包出去但暂时没人承包。”实践队员们认识到当地仍存在着人气不旺、人力不足问题,制约着当地农业转型和村民生活水平提高。谈话之余,队员们主动帮助王大爷清理了院子里的落叶等,打扫了家里卫生。在结束走访之后,实践队员一致认为,老龄化、村庄用地空废化是阻碍当地发展的重要性因素,只有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此次实践走访,实践队员们大体了解了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桃源山村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情况。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在这次走访后,队员们会总结所获并进一步去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融合的影响。
作者: 李天胜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铜陵:古老铜都,文化瑰宝
- 铜陵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素有“铜都”之称。其丰富的铜资源和悠久的铜文化历史,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