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学子“三下乡”:深入乡村生活 赋能乡村振兴
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成长为堪当民族重任的时代青年,6月30日至7月6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赴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筑巢引凤 逐梦振兴乡村服务队在指导老师马永强的带领下,前往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
参观红色遗址,品析当地文化。
7月2日 ,在小陶镇团委书记林岑的带领下,服务队来到了五一村,参观了当地著名的红色遗址--乡愁院和孝廉馆。乡愁馆的前身是许氏宗祠炽昌堂,由于该馆展出了当地特色习俗及农村老旧生活用品、农具实物,因此乡愁馆又被称为小陶镇的“习俗博物馆”,且该地在革命战争期间为红军提供过庇护场所,所以该馆又是当地著名的红色遗址。
孝廉馆的前身是清代清官许宗贵的故居萃南堂,许宗贵曾任广东平远县右堂监理霸头分司,他为官清廉,手握重权却两袖清风,不仅如此,许宗贵家门严谨,常以“忠、孝、廉、俭”四字教育族人。许氏家族由此留下了“忠君、爱民、勤学、孝亲”的传世美德,而孝廉馆也由此得名。
小陶镇的这些红色文化景点的保护与开放,代表的是当地政府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可以激活农村经济,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乡村,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使这部分文化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其意义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助农下田劳作,深入农村生活。
为体验务农的艰辛,7月5日上午,服务队跟随当地农民的脚步来到田间务农。队员们在同当地阿奶详细的了解了黄椒的摘取细节及注意事项后,分工合作,帮助农民们摘取黄椒,与农民们一同体会了劳动丰收后带来的喜悦。经过一上午的辛苦劳作,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对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相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必能做到“每一食,便念稼樯之艰险,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下午,服务队围绕着当地主要种植的作物、收入水平、劳动人群以及与当地合作社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当地百姓做了街头调查问卷。经调查后所得的数据分析可知,当地劳作的大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群,而年收入则普遍低于一万元。小陶镇的耕地还普遍保留着最淳朴的模式,从种植到收割基本全靠人工或简单机械,耗时又费力。当问到农民觉得对乡村振兴产业的建议时,很多人都会提到人才的回流。
由此也让服务队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这句话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的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但只有青年人亲身走入田间,走进农民生活,积极投身实践,砥砺前行,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出青春的激情与热血。
通过在小陶镇为期七天的走访参观及深入实践,服务队队员们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参观到了当地的红色遗址、了解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服务队队员们都尽己所能,发挥其长为小陶镇的宣传与推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返乡创业、振兴乡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红色遗址的修复与开放,旅游景点的宣传既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又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前提。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相信在有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的前提下,必能让返乡创业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作者:张静 来源:三下乡社会实践
- 星火支教队趣味运动会顺利举行
- 8月12日,为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孩子们的体育运动热情,星火支教队在陇南市武都区透防九年制学校举办了一场趣味运动会。
-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