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院学子三下乡:追忆红色文化 振兴红色之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两个一百年”的伟大节点上,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学习教育要求,积极贯彻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由红色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号召。来自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扬光州之辉,擎振兴蓝图”实践团队于7月10至7月11日期间,前往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东南20公里的砖桥镇,展开红色实践调研活动,为红色文化“活”起来,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巍巍大别山,滔滔江淮水。首站团队来到了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全国爱国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感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的硝烟岁月。
王大湾会议纪念馆内设丰功园、会议旧址、将军馆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馆四个展馆,每个展厅相对应展陈解放战争时期珍贵文献资料、军事用品、历史照片和豫南民俗文物等,全面展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英雄壮举和光山厚重的革命历史。
“‘王大湾’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地名,而是当年为了迷惑敌人的一个代码。”据讲解员介绍,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南征,来到大别山作战,面对缺粮少药、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诸多困难,少数部队士气低落,纪律松弛,甚至产生了右倾情绪。在我军处境十分危险的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在光山砖桥文氏祠堂召开高级干部会议。
三天三夜的王大湾会议解决了增强部队斗志、克服右倾情绪等重大问题;武装了思想,严明了纪律,团结了群众,鼓舞了士气,会后各部队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政竞赛,战斗风貌焕然一新,很快扭转了战局,打开了新局面。
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刻满痕迹的实物,将团队成员们带回曾经的烽火岁月。一个个感人的英雄故事,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了解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也让其被革命将领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
展陈昭伟绩,存史启后人。将军馆内,团队成员追忆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光山这篇红色土地造就了尤太忠、万海峰、钱钧等一批知名的共和国将领,仅军职以上将领就达113人,展馆内展示的57位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将星闪烁,精神永传,团队成员们此刻内心的唯一感受便是震撼和无言的尊重,红色精神也在心中永远的生根发芽。
7月12日,实践团来到南王岗乡花山寨村,听老红军讲党史,探访红二十五军长征决策地光山县花山寨会议旧址。
老人名叫王茂贵,今年85岁,他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共产党员,自1958年复员回乡后,便坚持义务看守花山寨烈士陵墓等花山寨会议遗址40多年,并且担任义务讲解员……采访过程中,只见他精神矍铄,时而言语铿锵,时而声音低沉。当讲述抗美援朝那段岁月时,他将一名革命前辈的战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热情、那种意志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团队成员。
“是什么支撑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这里呢?”面对团队成员的的提问,王茂贵微微一笑,说道:“花山寨会议是红二十五军前途和命运的转折点,是红二十五军走向战略胜利的新起点。花山寨作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决策地已经载入史册,这里历史意义重大,值得党员干部群众和孩子们参观学习。我现在是这里的‘全职’工作人员,我的工作就是做好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我绝对不能让游客们即兴而来,败兴而归。”
“没有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每每提到这句话,仿佛都能看到王茂贵老人眼中微含着泪光,“我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这些红军烈士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学习革命先烈的奋斗历史,发扬红色精神!”采访的最后,他也提出了对我们年轻一代人的殷切期望,“我们时代的接力棒是一代传一代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一定不能忘初心,不能忘当初苦难的日子,未来还要靠你们当家作主,一定要有雄心壮志!”
听完王茂贵爷爷的一番讲解,团队成员也都热泪盈眶,纷纷表达着对爷爷那辈投身家国情怀,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敬佩,其中一位团队成员紧紧握住爷爷的手,表示道:“我们虽然无法亲身感受当年那份投身战场的热血,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钻研科学技术,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让祖国更加强大!”
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老红军的殷切的期望,怀着不舍之情,与这里告别。秉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启航新征程。
作者:张瀚月,高宇豪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
- “法学生暑期实习:培养法律人才”
- 苏州大学“星火相传政务实践小组”近日组织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活动,各成员分赴各地家乡法院于7.5-7.19进行实习活动。
- 09-07
- “法学生暑期实习:培养法律人才”
- 苏州大学“星火相传政务实践小组”近日组织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活动,各成员分赴各地家乡法院于7.5-7.19进行实习活动。
- 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