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胡杨学子三下乡:一生锋利 ——英吉沙小刀

发布时间:2023-09-05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胡杨学子三下乡:一生锋利—英吉沙小刀

每个维吾尔男性,都为拥有一把英吉沙小刀而骄傲。
英吉沙小刀与甘肃保安族的保安腰刀、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并称为中国边塞三大名刀。英吉沙小刀的团打与手工雕花工艺极为出众,刀身上的精美铜胎花纹,更让人爱不释手。
英吉沙小刀源自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lù],塔里木盆地西缘,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这座“新城”拥有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刀、土陶、达瓦孜、模戳印花;英吉沙小刀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维语中,“英吉沙”意为“新城”)。
英吉沙小刀约有480年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疆的维吾尔先民。他们是回鹘[hú]的后裔,本来生活在蒙古草原,后因契丹崛起,被迫西迁进入西域,即今新疆地区,最终与当地的居民融合。约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当地人佩带小刀的习俗,大多源于这种游牧生活的需要,打猎、切肉、吃瓜、切馕、修理鞍具、制作套具等等,都离不开一把锋利的小刀。
英吉沙小刀源自生活而被制造,又被工匠们审美化创造,这就注定了其形制的多样性。截至目前,英吉沙小刀有100多种款式,200多种花色品种;光刀身就可分为直式刀、弯式刀、折刀至少三大类,刀柄也可分为几何柄、动物柄、花卉柄、皇冠柄至少四个大类;其中又按民族欣赏习惯的不同,分别制作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藏、塔吉克和汉族等不同式样。每个花色品种又有大、中、小三个不同的规格。各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和细节改进催生出了若干种英吉沙小刀。截至目前,叫得上名字的英吉沙小刀有100多种款式,200多种花色;
刀尖上扬,典型的屠宰刀、剥皮刀的造型,适合宰羊,略微上扬的刀尖用来剥薄薄的羊皮特别好用;刀身宽厚,切菜切瓜时指向性好,不易切歪;刃面较宽,这样开刃角度可以做的比较小,刀锋更加锋利,适合对付软质物体,比如肉、菜、瓜;刀柄细长,但是从刀背看过去却比较宽厚,握起来比较饱满,在进行“割”的动作时比较顺手;同时由于刀身宽厚而刀柄细长,刀柄前部能够顶住食指,确保切割的时候手不会向前滑动,导致食指按到刀刃伤到自己;尾部鸟头,能够有效的钩住小拇指。在杀羊、宰牛、剥皮时,手会被血污搞的滑滑腻腻的,有这个“钩子”,能够有效保证向后“拖刀”进行切割的时候刀子不会脱手;有的英吉沙带有血槽,能够更好的放血。这一系列的特征一致的体现了它的实用性,是狩猎者的工具,是食肉者的利器,是战斗的武器,是勇气的象征,非常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用来宰羊、割肉、剥皮、切瓜、切馕非常好用。
在一家英吉沙小刀店里,英吉沙小刀的价格从入门的120元块到最贵的镇店之宝16000元不等。那么这些价格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实践团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首先,制刀师傅不同。英吉沙县目前有1000多名刀匠,分为刀匠、师傅和大师傅三个级别。能被称为师傅的有70~80人,而能被称为大师傅的只有10人左右。刀师傅的声望和做工精致度的不同直接影响着英吉沙小刀的价格。只有大师傅会在刀上留下名字。
其次,刀体材质不同。一般来说,英吉沙小刀的刀体会采用弹簧钢和轴承钢制作。其中,轴承钢的刀体最坚固耐用(又称新疆特有的黑钢)。花纹钢也是制作刀体非常好的材料,但因为成本高且难度大,能制作花纹钢刀的师傅较少,因此价格较高。有些刀身上会刻有花纹,一般是刻有维吾尔族喜爱的巴达木花图案,制作过程包括手工雕刻、熔化铜皮、在刀身浇灌铜水,最后进行打磨。这样刀刃上的花纹永久不褪色,整个过程都是纯手工完成,非常不容易。(在采访中师傅说没有一个刀匠师傅身上是没有伤痕的,特别是刀体开刃的过程,稍有不慎,可能手指头就没了。)
第三,刀柄材质不同。英吉沙小刀的刀柄材质多种多样,包括木质、骨质、角质、铜质、银质、金质等。有些刀还镶嵌有蓝松石、琥珀蜜蜡和和田玉等。许多传统的英吉沙小刀刀柄还装饰有珍珠、贝壳、天然宝石、玻璃片、动物角质和兽骨等。其中一些工艺非常精美,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
第四,制作方式不同。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现在许多英吉沙小刀多多少少地借助现代化机器进行生产,例如机器锯条钢。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效率,刀身也更加标准化,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瑕疵,价格也更为便宜。然而,这也导致了缺乏手工制作的效果。我在英吉沙的旅行中发现,仍有一些真正的工匠师傅坚持传统的手工锻造,手工雕刻花纹,虽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也无法达到机器的完美,但是因为他们对刀具的热爱,坚持传承这一传统,令人深受感动。
第五,年代不同。英吉沙小刀可以分为新刀和旧刀,从几十岁的到刚出生的都有。品质好且保存完好的旧刀具有收藏价值,就像古董一样。年代越久、保存越好的刀价值越高,收藏价值也就更高。胡普尔·热合曼一生铸刀,是英吉沙小刀制作工艺的领头人。上世纪90年代,他担任英吉沙县小刀厂首任厂长,带领村民将英吉沙小刀变成了一个产业。当地群众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英吉沙小刀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村里成立了英吉沙小刀合作社;在山东援疆指挥部及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下,修建了小刀村小刀博物馆,英吉沙小刀的传承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焕发出勃勃生机。
  小刀在今天又成了文旅“大产业”。2013年,英吉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旅游产业开发,专门对喀拉巴什兰干村房屋、街景及内部功能分区改造,推出了特色小刀村景区,集小刀制作、展示、销售、体验等环节为一体,成为新疆休闲度假、消费购物别具一格的景区。
  进入互联网时代,英吉沙小刀还开通电商,就地购买,邮寄全国,让来到英吉沙的国内外游客满载而归。
  有诗:英吉沙小刀是力的化身,沙海、戈壁是刀的铁砧,盐碱、冰凌是淬火的水源,黄风和土雨是十八磅的锤,锻打出英吉沙小刀的刚毅和灵魂。
  其实,英吉沙小刀之所以传世,还有一项独门秘技——以舌开刀,相当于以吻封箴,更是近乎于爱情的狂热。
  从古代丝路驿站的老手艺,到今天乡村振兴的新产业,英吉沙小刀的传承经久不衰,它承载着英吉沙人数百年传承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致富的梦想。
  一生锋利,那是缘自热爱才有的奇迹。
(文:胡永信)
 
作者:胡永信 来源:塔里木大学 胡永信
  • 胡杨学子三下乡:非遗拓印初体验,童心延续文化魂
  • 塔里木大学机电院三下乡:开展趣味课堂,传承拓印技艺
  • 塔里木大学机电院三下乡:发扬民间非遗,体验柳编工艺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