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竹艺村“三下乡”调研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以下简称“竹艺村”)开展社会调研活动。
实践队在竹艺村开展调研活动,其中有一份关于乡村青少年阅读行为调查的问卷,考虑到部分问卷的被调研人员年龄过小,无法准确理解并表达,队员们将问卷交于其家长,并由队员进行辅助填写。在一位年龄较小的被调研者的家中,实践队看到了两辆新的儿童乘用小汽车,还有一只体型较大的狗。填写问卷过程中,家长常常提及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但又认为孩子的成绩很不错。比起读书,他更喜欢自己的小伙伴以及手机。这种现象可以理解,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电子设备触手可得,而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十分强大。这种现象令家长们担忧,但又认可这种现象的影响未知,是好是坏都有可能。花费了一段时间结束了调研问卷后,实践队开始才真正全面接触竹艺村。
“竹艺村”集合了竹编博物馆、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等丰富的旅游业态。同时,“竹艺村”还将当地特色竹编文化深度融合在项目的打造中。随着人才和新兴业态的不断加入,竹艺村不断扩展,影响力逐渐蔓延至周边乡镇。其中,作为新村民创办的三径书院,做图书阅读,办放翁讲堂、公益课,通过书院这个平台,形成文化的交融,这种生活方式和社交场景的搭建作为去精英化的大众传播,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大自然中、在诗书里,满足内心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人来人往的游客中也有更多会在此处驻留,对于教育的重视让人们觉得不能错过这里。
随着“竹艺村”的知名度不断增加,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搭上了竹艺的快车,实现了创收。“竹艺村”传承悠久的竹子产业,原本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浪潮中国,并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良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收益。但在传统竹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而形成的“文创竹产品”等则注重改变产品的实用性和附加值而获得较好的市场利润。通过网红建筑产品“竹里”,消费者对竹编和竹文化有了新的文化认同感,使得竹编和竹文化的价值最大化,从低端商品上升到艺术品、建筑材料的层级,经验丰富的当地竹编匠人们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创意为不同需求的客人“私人定制”各类文创工艺品。他们不仅传承了古老的竹编技法,而且当竹编和竹文化的附加值提升,竹子特色产业做大,工匠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以“竹”为核心的产业运作模式则为村民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效益,传承竹编手艺的积极性也更高,道明竹编和竹文化因此在新的乡建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蓬勃生机。
竹艺村的前方是光明的,了解了它的过去,队员们便更感慨它的变化。这份变化因竹艺而生,当地借此开展了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又让老百姓和游客在学习民俗活动时,不会只流于形式,而是真正传习传统文化的灵魂,竹艺因此而延续、发扬,队员们相信明年的竹艺村会更加精彩。至此,实践队圆满结束了的调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