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感非遗魅力,知匠心所在|河海大学理学院 “古韵南京——寻忆金陵风华”实践团于南京展开非遗文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3-09-02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7月6日至13日,河海大学理学院“古韵南京——寻忆金陵风华”实践团深入探寻南京市非遗文化发展传承现况,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其文化魅力与历史情怀。

薄如蝉翼,灿若云霞
有言“金陵金箔,色本不凡”,南京是现今中国最大的真金箔生产基地,7月6日实践团首先前往中国金箔艺术馆展开实地调研。步入馆内,金箔十二道制作工艺、经典展品便映入眼帘,璀璨华贵的金像“十二生肖”经3000次捶打得以制成。紧接着,由工作人员依次介绍了金箔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存世名作、技艺传承等内容,并在采访中谈到:“金陵金箔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的坚守与专注,那璀璨的光芒映照着手艺人无法磨灭的精神。”

千古积淀,花开不败
7月9日,实践团来到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其内陈列的绒花、剪纸、脸谱等众多非遗艺术均为馆中老师傅匠心之作。由蚕丝制成,象征着吉祥如意、万年青的绒花栩栩如生,赵树宪工作室的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绒花的9道制作工艺,其中“滚绒”手法尤其依赖长期不懈的练习。扬州毛笔展区中,一位老手艺人为我们亲切讲述了如何制作一支纯手工毛笔所需的择料、水盆、结头等十几道大工序,不禁为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惊叹。观看戏剧脸谱中,展区工作人员从起源发展讲起,解释了不同脸谱人物的性格特点、图形色彩含义等曲艺知识。

匠心造物,国艺传承
7月13日,在秦淮非遗体验馆内,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接触到众多非遗艺术的制作过程,并亲身体验了其中一项——泥塑。泥塑师傅以亲身经历为故事,实践团成员倾听了她年轻时初次接触泥塑的人文往事,感受昔日生活中此项工艺存在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经历此次体验,实践团深挖非遗文化背后值得传唱的历史文化故事,厚重且深远,日久弥新。

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的浪潮下,非遗文化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底,肇始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皈依。回看历史,创造当下,此次实践的意义在于通过点滴的记录与宣传,扩大青年影响力,引导更多人关注非遗历史。经历本次实践,成员们均对南京非遗文化有了深刻共情,认识到让“旅游+非遗”深度融合才能使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互助力,将劳动人民的智慧代代相传。
 
作者:徐洁 王鑫雨 来源:实践所感所受
  • 重走长征路,青春心向党
  • 重走长征路,青春心向党
  •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思想武器,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好这一育人载体,将长征精神传承到大学校园中,践行社会
  • 09-02
  • 重走红色足迹,赓续革命精神——以川滇黔红色文化圣地为中心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