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冯晓烜)7月18日,来自河海大学的“以红溯源”江苏“大思政课”资源调研实践团前往常州三杰纪念馆进行调研,对常州三杰纪念馆副馆长唐茹玉进行深度采访,探讨在“大思政课”背景下,优质红色资源建设推广路线及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创新发展方向。
创新赋能传统展览,擦亮“常州三杰”城市名片
“大一参观时设施还比较老旧,现在馆内数字设施简直应接不暇。”实践团成员于恬烨对馆内变化发出慨叹。
在一名普通大学生短短三年见证里,常州三杰纪念馆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归功于纪念馆对红色资源的投入。唐茹玉介绍道,纪念馆注重设施提升改造外,还推出众多品牌活动、游学路线,开展跨越时空的沉浸互动式讲解。
常州三杰纪念馆游学路线将讲解、沉浸式演出的互动体验与先贤的诗词、手作结合,整个展览过程生动有趣。“这种形式很生动,潜移默化中就让先烈精神影响孩子。”一位母亲真诚分享道。实践团注意到,像这样的亲子组合并不少见,现场游客中有不少是带着红领巾的小朋友,稚嫩的脸上不乏沉浸体验后的若有所思。
实践团好奇询问品牌活动,唐茹玉给予悉心回答。常州三杰纪念馆从2021年开创《又见少年阿霜》后,陆续开发了《革命的熔炉》《绝不出卖灵魂》等短剧,不断对剧本进行打磨,突破传统观演关系,让市民游客享受难忘视听盛宴。
“我们后期的短剧大多展现家常场景,将先贤们的一生同现实生活建立链接。我们倾尽全力是想让游览者感受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希望可以让大家走近他们、感受他们。”谈到创立品牌活动的初衷,唐茹玉动情地说道。
纪念馆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尝试模式创新进一步擦亮“常州三杰”城市名片,让红色文化愈发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常州三杰纪念馆工作人员。 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黄宜涵 摄
踩准时代节拍,馆校合作展望未来
“剧本杀形式是适应年轻人的有效形式,但可能与纪念馆的定位和意义存在矛盾。”在实践团成员提出以剧本杀融合展览后,唐茹玉馆长深思道。
唐茹玉认为,纪念馆开展剧本杀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阻力。第一,常州三杰纪念馆致力于用真实的历史展开教育,而剧本杀本质上是再创的小说剧本,存在真实与非真实的矛盾。第二,剧本杀同时游玩的观众数量少,拥有广泛影响力具备一定难度。
但与此同时,唐茹玉也对与高校达成合作,将学生创作剧本转换为情景剧展演表现出十足诚意,期望以常州三杰与新思想中一脉相承的内容为主线,以大学生穿越时空、古今对话为情景创作新的品牌活动,加强馆校合作,启发观众珍惜幸福生活,坚定红色信仰。
“常州三杰纪念馆是严肃、庄重的信仰殿堂,但在传播过程中我们未必要那么‘板起脸来’,我们更希望听众可以在过程中突然发现某个点打动自己。”唐茹玉真诚地说出纪念馆开展活动的思想内核。
常州三杰纪念馆秉持上述理念,开展多样特色大思政课建设,探索创新形式,提升互动体验,努力踩准时代的节拍,推动红色文化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常州三杰纪念馆工作人员合影。 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黄宜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