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采访上虞区文化馆杜馆长后,“遗燃志得”调研团又走进了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五星级民间竹编手艺师——张仲飞的家中,了解上虞竹编的现状与发展情况。
(图为调研团与张仲飞师傅的合影)
张仲飞说道:“我14岁开始跟着我的父亲学习竹编,到如今已经快50年了。”他的眼底满是骄傲,那双因竹编而布满老茧的手也在上下飞舞。张仲飞师傅三代都是竹匠,但是爷爷与父亲都专注于传统器具,多用于耕种家庭,随着时代的更迭,传统型竹编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竹编手艺陷入了失传的困境。
首先,竹编手艺区级以上传承人数少,且整体偏老龄化。上虞目前的竹编手工艺者虽多,但是区级以上的非遗传承人只有三位,且年龄较长,张仲飞师傅为三位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也有63岁。同时年轻人致力于竹编技艺的人数少之又少,以至于竹编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其次,竹编手艺对于传承人的选拔要求较高,慕名而来的学徒虽有兴趣,但想要完全继承又要有一定的天赋。并且培养一位合格的传承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此外,竹编技艺由最初的农业用具转化而来,将它作为生活用具是大众都乐于接受的,但是一旦使竹编脱离柴米油盐上升为工艺品,那么它的受众群体会因高价格而急剧减少。最后,抛开竹编手艺自身的原因,社会对竹编的重视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竹编手艺传承与发展,但是据张仲飞师傅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现如今上虞竹编非遗任缺少长效的保护机制。

(图为张仲飞师傅介绍其竹编作品的编织结构)
那么如何让竹编手艺更好得传承下去呢?实践团队根据采访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于竹编手艺的传承与保护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让上虞竹编走进校园,这不仅仅局限于中小学层面,也应该走进大学,举办非遗活动。让非遗进入中小学的课堂是想让中小学生初识非遗的庐山真面目,而思想更为活跃,行动力更强的大学生则可以与非遗相碰撞,激发出不一样的火光。第二,让传统手工搭上新时代媒体的快车。各个网络平台例如抖音等,发布视频、帖子,开启网络直播,以此方式推广竹编,补贴生活。此外,也呼吁社会各层建立起与非遗有关的保护机制,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营造出良好的生长坏境。

(图为张仲飞师傅的作品)
如今,时代的进步使得许多传统手工艺正在被人们慢慢遗忘,但是他们不能够、更不应该被遗弃。挖掘非遗价值,以非遗助力经济,用经济保护非遗势在必行。小众非遗鲜为人知,多数藏于乡村县镇之中,但这不是放弃它的理由,相反正因如此才应该更加重视它。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而利用好小众非遗,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针。以文化为根,经济这棵树苗才能够开枝散叶,同时滋养其文化使其扎的更深更稳。
文/童优宣 图/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