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上这段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程之前,我对于非遗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在我看来不过是小事一桩,但是在真正结束这段“不轻松”的旅程之后,我才认识到传承非遗远不是口号式的呼吁那么简单。
满怀着期待,2023年7月11日,我跟随河海大学标新立“遗”文化实践团队来到了江海之畔,南通。走进沈寿艺术馆,看着墙上挂着的作品,我们一时竟然分辨不出是用丝线织就,一眼扫去似乎以为墙上挂的是栩栩如生的画作,线条的流畅,色彩的相得益彰让我们对织工的技艺赞不绝口。在观赏这些艺术品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南通人,心中也油然而生对故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图为沈寿艺术馆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沈绣。 徐可莹 摄
在馆内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对沈绣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华丽精致的沈绣曾经闻名遐迩,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从前慢的技艺让愈来愈多的年轻人不再有耐心去学习,于方寸间细细雕琢的人一个又一个老去,原本发光的古老文化遗产渐渐在濠河之滨隐匿了。在这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传统技艺难以传承延续的艰难,体会到那些老去的传承人尽管也在尽心尽力地推广,但终究还是看着非遗淡出大众的视线而无能为力。
出门后我又一次回望着这间邻水院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瑰宝让它有人关注,更是于无声中感受到宅院内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对传统工艺的坚守。
接下来实践团探访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还未到达博物馆,远远地我们已经看见了悬挂在木桩上的巨幅布匹,靛蓝的布匹被风吹动,在炎炎夏日看着这抹宁静的蓝,让我们之前的疲惫一扫而空,蓝白两色的搭配简约而素朴,那抹沉静深邃的靛蓝与青花瓷的雨后天青呼应缠绕起的中国的古典之美,让我感觉进入了一个淳朴自然的蓝白艺术世界。
踏进博物馆,充满了生活气息的院落熟悉地根本不像一个博物馆,而是寻常人家的温馨之所。从呱呱坠地的孩童身上的襁褓布、到上学时盖的状元及第被面、再到结婚时用的麒麟送子包袱皮……蓝印花布凝结了江苏南通人的一生,连缀着万千市民的平凡生活,那简单的蓝白花纹附着朴素的温情,自然灵动的纹样寄寓着百姓对美好的期许。
恰如馆长吴元新所说的:“蓝印花布来源于民间,定然是要回到人民群众里去的。”那些深耕技艺的匠人从来不会只在作坊中埋头创作,而是永远跟紧时代,和创造这项技艺的人民共同前行,这是匠人对于市井生活与人间烟火的刻画。
走进另一个展馆,目之所及是含有蓝印花布纹样制成的工艺品,桌面上的大块桌布印染着“五福捧寿”的纹样,简约的蓝白配色让我联想到淘宝上爆火的INS风;橱窗中放着蓝印花布制成的挎包与公仔,一串悬挂着的“蓝印花布”小鱼让人忍不住脱口而出“年年有余”;衣架上的衬衫和丝巾上也是蓝底白色纹样,这妥妥的中国风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蓝印花布的纹样与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物件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匠人的创造与突破为穿越历史长河的非遗增辉添彩。
在与副馆长的交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蓝印花布守正创新的路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纺织类的技术性非遗只有和时代紧密结合,贴近人民生活才能成为拥有源头活水的方塘,继承技艺的同时只有积极地从被动宣传到主动拥抱新时代,将深挖文化底蕴与融合时代创新相结合,才能推动非遗代代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徐可莹 摄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碰巧遇上了一支国外留学生参观的队伍,我们一起体验了制作蓝印花布的过程。在等待着最终的成品晾干的时间中,我看着小小的方布在风中摇晃,从没有哪一刻让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古老非遗的魅力。 如此小的一块布的染色过程就这样精细,那么我想一整块布匹的印染定然更加复杂,更加考验技艺的施展,那些传承人在最初成为学徒之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与恒心才使得他们对于这项技艺更好地掌握,他们掌握精髓之后感受到非遗之中蕴涵着城市的文脉与民族文化,对技艺的珍视敦促着他们担当起传承人的责任。
图为留学生体验蓝印花布制作过程。 徐可莹 摄
在实践的最后我才领悟到,对于非遗最好的传承,应当是对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的传承。匠心传承才是让我们古老大地上非遗更加熠熠生辉的关键所在。工匠们对非遗的不懈传承,也彰显着非遗所蕴涵的对民俗精神的珍视,这些代代相传的精神丰满了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我们,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这一次实践,我收获了许多感悟,匠人们代代相守,辈辈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匠心的呵护下跨越历史的长河与我们相遇,也一定能够在敢于突破创新的匠人精神下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通讯员 周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