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染有约,同蜡相会。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活动前期,团队成员通过上网搜集了解到:安顺蜡染是贵州省安顺市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其以热蜡和染料为主要原料,利用特定的工艺和技术将图案印在织物上。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当地人制作蜡染制品的工艺已趋于成熟,其中又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代表,极富民族色彩。贵州蜡染文化不仅反映了他们“天人合一”的、充满诗意的生存境界,还体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善求美的审美观念等精神境界。
8月23日,家乡非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来到了贵州省安顺市蜡染文化博物馆。
图:蜡染文化博物馆
在博物馆内,团队成员在非遗传承人——陈道珍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不计其数的蜡染作品,美不胜收,团队成员在观览的途中陈老师还一一讲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
图:非遗传承人向团队成员介绍博物馆展品
图:博物馆内展品
图:蜡染文创作品
其中,就有神奇的“蝴蝶妈妈”。蝶妈妈出自黔东南苗族神话传说《苗族古歌》,是黔东南苗族的祖先。苗族称为:“妹榜妹留”(苗语,即蝴蝶妈妈)。“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蝴蝶妈妈传说生了12个蛋,由吉宇鸟孵化成万物,所以苗族女人们都爱把蝴蝶绣在衣服上装扮自己。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通常把蝴蝶视为人的始祖,祭祀的就是“蝴蝶妈妈”,因“蝴蝶妈妈”生于枫木之中,所以枫木也是苗族文化中很重要的图腾造型。
图:蜡染作品蝴蝶妈妈
接下来,团队成员前往蜡染制作工坊,由于蜡染作品制作周期不短,团队成员也只能看到一部分。但在老师和工人们的讲述下了解到了蜡染制作的工艺流程:1.织物准备。安顺蜡染,以当地少数民族手工制作的土布为主,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将其磨平,磨光。2.点蜡。在布上用铅笔画好绘制图案,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将蜡融化,以铜刀蘸蜡,于布上作画。3.染色。作画完成后,把作品放在靛蓝染缸里浸泡5~6天左右,如果需要颜色更深,则需要反复多次,蜡片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裂痕,染料渗透进去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有时会故意而为之。4.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图:蜡染制作工序
图:蜡染制作工序
图:蜡染成品
最后团队成员对陈老师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安顺蜡染现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陈老师谈到:安顺蜡染现在正在逐渐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靠近,但仍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服饰方面,安顺蜡染目前服装设计师严重短缺,导致很多优势不能发展;另一个方面是安顺蜡染的知名度不高,所以导致这种特有的民族风格的产品“走不出去”。采访最后,陈老师对当代青年人提出了希翼。她希望当代青年能够成为非遗传承的接班人,并以自己的方式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她相信青年人的力量和创造力,一定可以将非遗传承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图: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图: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传承绘彩,蜡染颂华。参观蜡染文化博物馆,聆听各展品的文化由来与精彩故事,让大家感受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不论是以祖先面貌出现的蝴蝶、大鸟、枫树,或者是作为伙伴的老鹰、螃蟹、蜜蜂等,彼此十分和谐。在这里,能感受到一种单纯的快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温馨。相信经过本次社会实践会感染到更多的青少年关注蜡染,热爱蜡染,让蜡染绽放无限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