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学子三下乡:回顾三线建设历史,领略三线战略
回望历史,在20世纪六十年代,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是曾让毛主席“睡不好觉”的时代,为了更好的建设祖国,党中央批文开启了三线建设时代。2023年7月15日,四川卫生康复康复职业学院“三线建设”传承队乘车来到了自贡东新电碳厂(简称:东碳厂),采访了三线建设老同志和调研了东碳厂旧址。在老同志的讲述中,我们仿佛身临其中,沉浸在这场文字的战争中。了解到许多历史背景,学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三线精神。
东碳厂老同志吕戎生爷爷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要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什么?三线是指云、贵、川这些内地地区。在1960年,我们为了防苏,防帝,要把东北一部分的重工业体系迁到内地。东碳厂是给天上飞的,水下游的,路上走的机器造零件的,当时上海有电碳作坊,哈尔滨有电碳厂,但要建设三线建设,电碳厂就需要迁向内地,因国家需要,就迁过来了一部分,走“工农结合”的道路,听从党和国家的安排。
我采访的对象是东碳厂冯勇祥爷爷,今年已经是90岁高龄的三线建设者,依旧在坚持传承三线精神,和我们共同追忆三线岁月,冯爷爷在1967年来到自贡三线建设,见证了东碳厂的初创,发展,改革,和未来的成就,他在厂里努力工作,在艰苦生活中对工作不断创新,他的青春也都奉献给了东碳厂,宣传国内外电碳知识,为自贡的电碳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冯爷爷说要持续不断的学习,要谦虚,学习才会奠定基础,要学会抓住把握机会,他慈善、平和、好学不倦、乐于助人的精神,也正是我需要去学习精进的精神意志。
随着访谈结束,我们顶着炎热的太阳来到了东碳厂旧址,想感受三线建设的历史岁月,但刚到大门口就被拦住,保安大叔说:“想要进去看,就得和负责人协商好,同意了才能进去。”可我们手上只有介绍信,这是进不去的,但我们舍不得丢掉这份岁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曹芯老师几波辗转中,终于问大叔要来了相关负责人的电话,通过艰难交涉后,最终我们取得同意,成功进入东碳厂进行调研,在东碳厂沈老师的带领下更深入的了解东碳厂历史。
东碳厂为什么会选址自贡呢?在沈叔叔的讲解下才得知,当时的自贡有天然气,不烧煤,而电碳厂就需要天然气,要分散、隐蔽、靠山、打洞,自贡很符合这些条件,最后就成为了东碳厂的选址地。东碳厂是1966年建的,五十七年前的今天,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到处是杂草丛生,荒山野坡。随着一大批开拓者的到来,在此拉开了东碳厂建设的序幕,寂静的石头沟还寄予当年的厚望。望着如今宽阔的大道,整齐有致的绿化草地,还有巍然矗立的厂房,无法想象当年的艰难。
自贡当时的工业很落后,东碳人为发展国家的电碳事业和国防军事工业而奋发努力、自强不息,创就了行业第一、水平第一、生产建设第一的东碳厂,也成为了全国先进企业。我们在这段历史中回味,五十七年时间对一个人而言是漫长的,这里面凝结几代东碳人的青春和事业,智慧和辛劳,构成了东碳人的一种精神,这是一种自力更生,拼搏向上,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三线建设者们辛勤付出的汗水、抵抗艰苦困难的意志力、而这也是一代人一代人奋斗出来的结果。
作者:“三线建设”传承队——梁鑫艺 来源: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 “医”心为民
-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实践自我,锻炼自我的一个平台。而医疗服务则是作为医学院学生的实践内容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