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三线建设岁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了“更加了解社会、增加才干、增强责任感”,进一步理解三线建设,2023年7月16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三线建设”传承者队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曹芯老师一起采访了三线建设者苟文成老师,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抛除个人利益、成就国家的革命精神。苟文成老师给我们讲三线历史时,他的眼神中充满着激情、热情与真诚,与实践队员们对视时,掩藏不住的想为我们分享三线建设岁月。
苟文成老师为我们分享了许多故事,想让我们能在故事中去学习到三线精神、更能直观的理解三线精神。苟文成老师于1965年支援三线建设,他所在的“652工程”是保密项目。苟文成老师说“当时参加三线建设就是一般人干一般事”。可就是这样一群舍小家为大家的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需要的时候首当其冲。支援三线建设就不能照顾双亲、需要拖儿带女、刚结婚的年轻人异地分居、却没有一个人推脱,无条件服从组织、单位的安排,干一辈子、家家落户,这也是那一代人的执着和信仰。
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652工程)的华丽转身 经过50余年的艰苦创业、殷勤耕耘,原来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652工程)已蜕变成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
苟文成老师心中始终有一句“这是党和人民对你的信任,才让你来做这个工作的”,这句话陪伴了苟文成老师一辈子,度过了在封闭平房仓库的三十年、熬过了每年七八月份四十来度的高温,也一直将保密工作做的很好,即使在热到脱水也没有打开物资动用风扇,而是选择和另一位老同志用泡凉水的方式度过每一天。用意志力和身体证明了我们行!这种公正无私的高尚道德与品质,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的。
当时刚开始修建的“652工程”,也经常会出现破损的情况,去抢修围墙、补修库房漏水,有五十岁的老先生、无论是什么时候,随时叫就随时到。没有人有怨言说“为什么我干”,也没有人叫苦喊累,都一直在坚持,为了更快的建设好房屋,设备更加完善,为了祖国、民族和人民,都在朝更好的方向奋进。“652工程”建设者在寸草不生、沟壑纵横的黄坡岭上用肩膀和锄头,用青春和热血,用意志和智慧开辟出400余亩崭新的校园,孕育形成了“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黄岭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也一直传承下来,经过一代一代的沉淀,衍变成为了另外的形式,比如公交车主动为老、弱、孕、病、残的人让座;比如张桂梅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这些精神都一直跟随着我们。
到最后,我们也追问了苟文成老师一个问题:“您觉得为三线建设奉献了一辈子,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后悔吗?”苟文成老师坚定的说:“没有后悔这个想法,在那个年代,只想着为党、国家、人民服务就已经觉得非常荣幸、感到自豪荣耀,从未后悔参加三线建设,这一生的经历都是在为自己增加更加丰富的经验”。一心一意干好一定会成功,用心去干肯定会有前途,这也是苟文成老师给我们当代青年的建议,希望我们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接全新挑战。不忘记三线建设历史,持续不断的传承三线建设精神,以团结、智慧、勇气、担当责任使命。
作者:“三线建设”传承队——梁鑫艺 来源: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 “医”心为民
-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实践自我,锻炼自我的一个平台。而医疗服务则是作为医学院学生的实践内容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