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红树林生态考察队开展“研湿地生境,护红树存兴”主题调研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多次强调的科学求实精神引领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湛江红树林生态考察队于8月4日在广东雷州九龙山湿地公园育苗基地进行与湿地植被有关的调研,包括调研选区内的主要植物种类、植被分布情况和植株生长情况等。
图为考察队合照
为避开当地午后时常突发的阵雨甚至暴雨天气,队伍将调研时间安排在上午9点至下午1点,并在之后进行调查数据的整理以及分析。途中,队伍成员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数据资料和识别工具,以理论试证实际,以实践反推理论,对路线上的植被进行辨析、记录等调查工作,并通过拍摄等方式将植物作为调研素材保留下来。
图为考察队队员深入红树林中 一路上,考察队不仅看到黄槿、海杧果和白骨壤等红树植物的大面积分布,还能看到白楸、光荚含羞草、异色山黄麻等其他植物物种的茂盛生长。得益于巨大的乔木和灌丛为队伍撑起的绿色遮阳扇,以至于在烈日当空时,队员们仍能感受到凉意。
“湿地孕育红树,红树养育生灵。”身处绿色林海中,让人不禁有感于红树林的伟大。但队伍成员们人手一个因捡拾垃圾而鼓胀起的袋子,又让人不深感红树林湿地的环境保护和宣传力度仍需加强,不应也不能让垃圾成为红树的“土壤”。
图为海杧果果实
图为队员拣拾途中的垃圾 随后,考察队在调研区内对无瓣海桑(半红树植物)生长区拉取样方,为后续的调研报告做好数据准备。队员们对林木标号后,对样方内的乔木进行了胸径、林冠幅度等基本信息的测量和记录。手持绳矩,脚陷泥泽。“胸径实测50厘米,树高目测8.5米,枝下高实测173厘米……”纵使汗流浃背,队员们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卷尺的笔直、皮尺的紧绷。等队伍走出样方区,蓦然发现周围的水位已经上涨。队员们牢记专业知识和安全培训知识,利用潮汐预测软件“全球潮汐”及时了解潮涨讯息,安然离开了即将变为“孤岛”的险地。回想起走在返程的一段水泥路,那儿不仅有一个个泥印子,还有一群飞过头顶的白鹭。
图为考察队员测乔木胸径
图为考察队员测林冠幅度 目送夕阳下山,潜入林中,考察队一天充实的调研行程渐渐落幕。经过上午实地调研以及下午的数据整理后,队员们都对九龙山湿地公园附近的生态环境和植被分布有了深刻理解和具象认识,这为之后面向周边居民开展的科普展览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红树林的后续保护、宣传工作提供有力参照。
编辑:华南师范大学红树林生态考察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