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走访黄山炮台;领略要塞丰姿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7月4日讯】(通讯员:周幽若)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长江下游海防遗址调研团队走访江阴黄山炮台遗址调研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尊重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为进一步了解江阴作为战略要地、军事要塞,在近代各场海战中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2023年7月4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长江下游海防遗址调研团队前往江阴市黄山炮台遗址进行实践调研。
由于天气炎热,在酒店楼下集合完毕后,团队成员选择打车前往黄山炮台遗址。黄山炮台位于江阴黄山风景区,又称江阴要塞。黄山炮台享有“江河门户”,“镇航要塞”之称,自古为军事要地。现在,这里成了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长江上最大的公路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也屹立于此,可在这里俯瞰观赏。
在抵达黄山炮台遗址后,团队成员首先对上山路线进行了规划。规划完毕后便以高昂的精神向着炮台遗址大步迈进。上山的路并不轻松,坡度较陡,路也十分难走,经过一番跋涉后,团队成员终于看到距离大门最近的一个炮台——龙头山第六民国炮台。通过碑文可知,龙头山第六民国炮台位于龙头山最西端,钢筋混凝土浇筑,由圆形炮台、炮路和弹药库组成。炮台顶部置苏制37式122毫米加农炮一门。在对龙头山第六民国炮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后,团队成员开始从遗址的入口进去,穿过一条昏暗的隧道,加农炮就在这条隧道的尽头。看到加农炮后,团队成员都十分兴奋,队员们研究了炮的发射,瞄准及其启动装置,模拟了解放战争时期黄山炮台所发挥的作用。
考察完第六民国炮台后,团队成员继续往前走,又看到了其他五座炮台,这六座炮台的布局基本一致,规模都很宏大。也因此,江阴炮台军事设施规模大、历史价值高的特点,使得它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从第六民国炮台走到第一民国炮台,因为前面是军事基地禁止随意进出,团队成员便开始原路返回。在返程的路上,成员们又参观了江阴1937海空大战展示馆,在展示馆里团队成员了解了江阴要塞的历史,了解了在江阴之战中的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并从望江楼上观赏了长江风光和江阴长江大桥的丰姿。
江阴要塞黄山炮台,寸土寸热血,遗迹犹存英烈魂。据相关史料记载,渡江战役中,黄山炮台为解放军成功渡江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共地下党员唐秉琳、唐秉煜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共地下党员在解放战争早期就安插进国民党高层,在江阴要塞内部发展地下党员、建立地下党组织,逐渐架空要塞司令戴戎光。当时,国民党为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对江阴黄山炮台进行了重点布防。到1949年,黄山炮台下设炮台总台、游动炮团、守备总队、工兵营等单位,有7000余人,加上国民党21军的协防,对解放军的渡江战役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在渡江战役前夕,中共地下党已经控制江阴要塞的主要岗位,掌控了主要军事指挥权。1949年4月21日晚,渡江先头部队开始向黄山进发,次日凌晨,起义小组迅速行动,将要塞司令戴戎光控制在了指挥所,宣布要塞官兵起义,并调转炮口向国民党守军轰击。黄山炮台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指挥下,为解放军顺利渡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江阴江防顷刻间土崩瓦解。经此一役,黄山炮台以其光荣的战绩,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隆隆的炮声已逝,但曾经的战斗岁月不该被忘却。如今,硝烟散去,故垒犹存,黄山炮台已成为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的人细细解读。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长江中下游流域海防遗址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 责任编辑:赵璇 周幽若
作者:周幽若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发挥农业特色优势,奏响乡村振兴之歌
-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1事”,圣水茶场位于“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竹山县,圣水茶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2023年7月29日,
- 08-28
- 溯革命之路,燃青春之歌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英烈需被铭记,为学习张振武“热爱祖国、勇于担当、无私无畏、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湖北汽车工业学
-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