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王家坝精神,从“变”到“不变”
7月16日,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暑期实践团一行人前往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镇,开展“赓续王家坝精神,勇担新时代使命”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聆听王家坝镇从用劳动供电到科技供电、科学供电的背后故事。
滚滚淮河水流向蒙洼泄洪区。这座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王家坝闸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自1954年至今,先后16次开闸泄洪,200余居民连夜撤离,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下的王家坝精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作为开闸所需的动力——电,无疑是最重要的。在通电不方便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抗洪的呢?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蒙洼行蓄洪区尽管已经通了电,但因资金不足、建设水平低、电杆低矮、电线细,而且低压干线以上线路全部是裸铝线等原因,电力基础十分“脆弱”。即使不蓄洪,低电压、常停电现象也很普遍。在蓄洪期间,电力更加难以保障。每逢蓄洪期间,道路、田野、沟塘就是一片汪洋。庄台下的简陋的变压器和电线因遭受洪水浸泡,倒杆断线事件时有发生。加之,杆线低矮,距离水面很近,稍稍起点波浪就噼里啪啦冒火星。因为怕人触电,只能把庄台的居民用电都停掉。
听供电局李主任的讲解,在停电期间,食物、水、衣物、被子等必需品的运输全都是依靠人力的运输,是依靠基层干部和百姓用小车、船运输的。此外,还需要抽调大量人力物力对重点防汛设施和供电线路进行巡视维护和看守。在这一时期,蒙洼电网低于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比较薄弱。 李主任讲到,阜南县国网供电局近年来助力了国内最大单体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投运,人们趣称为“充电宝”,同时借助新技术,配备各类自然灾害快速处置装备,打造新型电力智慧防汛平台。看到国家正在不断加强对各项治淮工程的投入,有效地增强了淮河防汛治水的科学性,让治理变被动抗争为主动防御和科学疏导,由单纯依靠行政措施到依法建立防汛指挥体系的转变,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让洪水有出路,能对其有效防控,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在与李主任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体对于王家坝精神的支持与巩固作用。一个支部像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像是一面旗帜。洪水让每个庄台成为孤岛,但一面面红旗又让一个个孤岛联系在一起,屹立不倒。灾害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的是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如今的蒙洼蓄洪区已经告别贫困与落后,“蒙洼振兴”的蓝图已然展开,国家级湿地景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煤油灯和蜡烛已成为过去的回忆,但王家坝精神永存我们心中。“舍小家,为大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王家坝人没有后退,他们毅然决然面对危险,王家坝儿女用这种朴素又勇敢的行动表达着对防汛救灾的支持。
面对人民群众美好用电需求,国网阜南县供电公司改造的不仅是电网线路,更是人民群众的光明路、致富路。只有良好用电的保障,才能让蒙洼蓄洪区131个庄台在这条幸福大道上走的更踏实,更稳健,才能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加有获得感,归属感。变,是技术,是方式;不变,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蒙洼未来一片光明。(通讯员 谷子玉)
作者:谷子玉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华师学子三下乡:玩转国学,传华夏文化
- (通讯员:冯伊婷 曲佳钰)“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国学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精华, 是东方文明的瑰宝,在世界文化中具有
-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