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是我国悠久的一门综合创作艺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乡村特色文化精神内涵,传承陶艺非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建设。7月16日,长安大学“点亮陶塑之魂· 服务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继续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陶艺村开展调研活动,亲身体验陶艺的文化魅力和乐趣渲染。

实践队员在陶艺村内合影
富平县陶艺村是国内首家以陶艺为主题,集陶文化交流、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陶艺展览、红色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陶文化旅游中心。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陶艺村景区的陶艺生活馆和博物馆,近距离地感受了大量极具美感的陶瓷艺术品。通过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团队成员了解到园区内展出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位陶艺家的万余件作品。这些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各个民族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再现了传统文化的真实风貌。

馆内展出的精美陶艺品 实践队员们还积极与村民们沟通交流,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不仅领略了陶艺村的风土人情,而且在实践中对陶艺村的发展概况有了初步了解。此外,实践队员们采访了富平县陶艺村游客接待中心的负责人,负责人非常详细地介绍了陶艺村的陶艺发展历程、陶艺的传承情况、陶艺的销售情况,以及近几年来陶艺村的旅游情况。
实践队员采访陶艺村游客接待中心负责人及当地村民
领略了陶艺的多彩魅力之后,实践团队来到陶艺体验基地,亲自体验制陶。在陶艺技师的指导下,队员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创作,感受制陶的乐趣。
实践队员体验制陶 为了更加深刻地感悟陶艺非遗文化,实践团队于7月17日来到了渭南市澄城县尧头窑遗址继续开展调研活动。澄城县尧头窑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它的炉火,已燃烧了千余年岁月。
实践队员参观了尧头窑遗址,拜访了陶艺传承人周新平先生。周新平介绍,尧头窑是民间瓷窑,“人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因此制瓷多为生活用品,如瓮、盆、碗、瓶、罐等。他又回忆道,自己继承爷爷的瓷器制造、煅烧技术,从事陶瓷烧制已经四十余年。“烧制陶瓷一次就得耗时两个月,且烧成率极低,不到10%,烧成一件精美的陶瓷品是非常难的。”队员们不禁感叹陶艺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看到了独属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

陶艺传承人周新平为实践队员和游客讲解尧头窑烧制陶瓷的历史
此次活动以陶艺为媒介,让队员们从制作到完成的过程中,近距离感受陶艺文化的精髓和非遗文化的魅力。陶艺是中国非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应该唤起陶艺非遗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拓宽陶艺文化符号的价值,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作品,让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