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持续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三线建设”传承组以“追忆三线峥嵘岁月,继承弘扬三线精神”为主题,7月15日上午,通过访谈3位三线建设老同志,倾听“三线建设”故事,下午调研“三线建设”相关单位——自贡东新电碳厂(简称:东碳厂),重温革命峥嵘岁月,感知伟大三线精神,队员们从中受益良多。
我的访谈对象是吕戎生爷爷,今年已是93岁高龄,1965年35岁的吕戎生爷爷根据中央安排来到了东碳厂,先后经历了选址、建厂房、投产等历程,为自贡“三线建设”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为吕戎生爷爷为队员们讲述三线建设故事。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闵程瑶 供图)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吕戎生爷爷说,当时的自贡非常落后,吃一顿饭也就要1块5毛钱到两毛之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自贡大饭店,外面有一个大盆儿,里面装的是汤,只有几片菜叶,自己去打一碗米饭,然后舀点菜汤里的菜,加一点酱油就可以吃一顿饱饭。吕戎生爷爷还跟我们讲述了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王丽荣婆婆,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在当时可谓是有高学历的人才,王丽荣婆婆在毕业之后听从党的安排来到了东碳厂当一名厂区医生,她的助手却是一位没有学过任何医护知识的农村姑娘,在王丽荣婆婆的培养下,她一步步变成了具有专业素养的护士。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知识分子必须走工农结合的道路,听从党和国家的分配。我深深对像吕戎生爷爷这般有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伟大三线精神的前辈们感到钦佩,为他们怀揣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青春才华,抱着“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决心,为祖国做出的贡献而深深触动。这段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不该被人们淡忘,我们要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将艰苦奋斗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
最后吕戎生爷爷也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强志气。“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一切行动的前提。青年人的志气主要体现在个人所追求的信仰上,新时代青年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心有所信,方能致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我们应当从这段三线建设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以史为镜、以史明心、以史鉴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广大青年更要时刻铭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把三线精神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时代征程下,从“三线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送走了3位三线建设的老同志,我们就近吃了午饭,曹老师带领着大家前往东碳厂厂区。但因为东碳厂属于保密单位,厂里的领导拒绝了我们的调研请求,但我们并没有放弃,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终于联系到了一位沈叔叔愿意带领我们参观。
东碳厂与东锅厂一样同为三线建设为自贡工业留下的甘霖,也是当年红极一时的企业,三线建设从遥远的哈尔滨迁来自贡,这是属于东光路和桌子山的记忆。走在东碳厂家属区里面,我们能感受到曾经辉煌的时刻,那种喧嚣和热闹,岁月的侵蚀让东碳厂宿舍楼的一砖一瓦逐渐显得老旧过时。虽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结了岁月的痕迹,但在落日余晖下,宿舍楼的倒影,还和几十年前一样温柔。

(图为自贡东新电碳厂宿舍楼。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闵程瑶 供图)

(图为自贡东新电碳厂办公楼。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闵程瑶 供图)
如今东碳厂已经很少向外界开放,但铁锈斑斑的大门依然驻守在这里,封印着曾经热闹红火的时光,等待着无声的探访,或是重新的开启。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那个骄阳似火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三线建设者们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我们会将“三线”精神继续发扬,会将建设者们的优秀品质继续传承,在新时代为中国护理
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前行。(通讯员:虞文雯)

(图为队员们在东新电碳厂门口合影。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宋雨凡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