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三线精神”和赓续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三线建设”传承队以“追忆三线峥嵘岁月,继承弘扬三线精神”为主题,在原长征机床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宋经纬的引荐下采访了何伟和刘燕斌两位老同志,并参观了自贡三线建设专题展,了解了自贡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感知了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辛岁月,以及他们敢于创新的拼搏思想,队员们从中受益良多。
访谈三线建设者何伟、刘燕斌 何伟和刘燕斌两位老同志从自己不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三线建设。他们表示自己属于三线建设的二代,都是跟随父母从北京迁到自贡来的,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只为一声号令,千军万马进三线,做艰苦创业的拓荒者,托家带口“干打垒”,做无私奉献的两代人。何伟老师说到,当时国家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所以积极投身参加三线建设的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其中最让他感动的人是常恩山老先生和管理后勤的马姨,常恩山老先生是值得称颂的大国工匠,他身上所具有的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马姨是管理后勤的,当时为了赶进度,工人几乎24小时都在上班,所以后勤必须跟得上,马姨几乎也是24小时为工人做好后勤保障,她身上这种劳模精神也是非常值得学习。

(图为何伟老师给队员们讲述三线建设的故事。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闵程瑶 供图)
刘燕斌老师说到,毛主席当年曾说过: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好觉。因此,“让毛主席睡好觉”就成了三线人鼓劲加油的一句“通用”口号。建设者们战斗在荒山旷野,住“干打垒”房子,睡“大通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抓工期夜以继日、抢进度只争朝夕,顽强拼搏,为保质保量、提前建成各种优质工程、样板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三线人所创造的历史辉煌,为当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两位老同志表示希望新时代青年人能精心守护和传承好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今天的三线建设成果已不限于工业和国防建设,而是中国独立自主走工业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也是三线时代风貌的文化遗存,青年人应当十分尊重,认真研究,好好保护,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
自贡三线建设专题展 在曹芯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学习了“辉煌创业历程——自贡三线建设专题展”。
参观学习中,队员们提出疑问:“讲述了自贡三线建设专题展为什么建立在老厂区而不是在展览馆?”曹老师解释到:“长征机床厂它是一个保存完整的自贡大三线企业,是三线企业的代表。老厂区整个工厂运行体系、办公场所、车间厂房完整。在这个原址上做展才体现出它的原味和教育功能,如果在展览馆去搞,这个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工业元素消失,展览将顿然失色。因此在长征机床厂公司老厂区进行的自贡三线建设专题展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图为队员们在长征机床厂展区留言。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闵程瑶 供图)
主题展由《前言》《空前壮举》《难忘岁月》《奋斗楷模》《非凡功绩》《重铸辉煌》《结束语》七个部分组成。其中包含了大量三线建设历史信息和时代元素,用大量的文件、实物、图片档案和视频说话,特别是巧妙地利用了原三线建设企业之一——长征机床厂厂区内的空调数控装配车间和精工装配车间布展,原汁原味真实再现了三线建设企业生产场景,复原了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期间内迁到自贡三线企业的建设、生产场景和创业历史。

(图为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老同志们的工作环境。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谢娇娇 供图)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认真听、仔细看、用心记,通过一个个故事、一张张图片,回顾了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指引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一大批建设者背井离乡、跋山涉水从四面八方汇聚盐都,用艰辛、血汗甚至生命谱写的一部波澜壮阔、感天动地、壮丽辉煌的英雄史诗。
三线建设,自1964年开始至1980年结束,如今已历时近60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当年投入到三线工作的建设者们已相继离去。但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历史,被后人永远铭记和学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用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被后人广泛弘扬和怀念。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三线建设的伟大贡献和辉煌业绩,三线建设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珍贵财富。

(图为调研结束队员们的合影。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宋雨凡 供图)